作风就是战斗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企业所尊崇的狼文化,部队称之为战斗作风。面对激烈的战斗,需要一股特别的精神力量,部队习惯称之为战斗作风。

关于战斗作风,徐向前元帅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到位:“作风就是战斗力。一个革命政党要有好的党风,才能团结群众,实现自己的纲领、路线。同样,一支革命军队,也必须具有好的战斗作风,才能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①

美国军人一向是自视很高的,很少能够看得起人,唯独对中国军人十分敬重。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对外用兵超过240多次,真正吃了大亏的只有两次,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这两场战争都是与中国军队交手的。特别是朝鲜战争,当时美国的国力、军力处于鼎盛时期,武器装备更是远优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可双方交起手来,美军却是一败再败,想尽各种招术,始终无法取胜,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坐到谈判桌前。由此,美军不得不钦佩中国军人,认为他们具有“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显然,这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中,就包含优良的战斗作风。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重视对军队优良作风的培养。例如,曾国藩带兵就特别强调“军事以气为主”,带兵的人要“无官气而有血性”,能够“扎死寨,打硬仗”,将部队带成“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部队内部特别推崇主力部队,主力部队的官兵常有一种优越感。为什么会如此?原因之一就在于主力部队大都是战斗力最强、作风最优良的部队。战争年代,解放军各部队内部都有主力和非主力之分。主力部队一般都是部队的“老底子”,番号靠前,装备略优,作风过硬;而非主力部队通常是由主力部队派出干部和骨干力量,或者抽调少数连队后组建的。战斗中,指挥员总是将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主力部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就代表着整支军队的战斗力。任务艰巨,伤亡自然大。有时一场战斗下来,主力部队几乎打光了,一个连、一个营,甚至一个团只剩下几个人。但只要还有种子,补充进新成分后再加教育和训练,很快又能成为响当当、硬梆梆的绝对主力。

三十多年前,笔者还是新战士时,曾经出差住在38军军部招待所,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部队在大饭厅放电影,各单位整队入场,依次排开。当时的饭厅还是老式建筑,中间有许多大柱子。有一名战士碰巧坐到柱子后面,根本看不见银幕。可电影开演后,他仍然一动不动。周围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前后挪挪,那样不就可以看到银幕了吗?战士的回答很简短,却让人终身难忘:“连队要求不准动。我虽然看不见,听听也受教育。”部队的作风纪律培养到这个份儿上,何愁没有执行力?

在战场上,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官兵行为的非理性因素会明显增强,受潜意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这也正是军事统帅历来重视优良作风培养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决定官兵行为的因素无非意识和潜意识两个方面。部队开展的思想教育着眼于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解决意识问题。而作风培养则侧重于官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集体无意识。官兵们有了高度的思想觉悟,再加上优良作风,部队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高。

作风涣散、萎靡不振的团队不过是乌合之众,而作风过硬的团队才有可能具有过硬的战斗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获得出色的工作业绩。所以,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认为,好的企业就像一支军队,令旗所到之处,三军人人奋勇,进攻时个个争先,退却时阵脚不乱。

在管理联想的过程中,柳传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管理三步曲”,即“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其中“带队伍”,主要是指带作风。有人以为带队伍主要是带士气,其实不然。因为,士气通常指军队临战前和战场上的战斗情绪,它可以通过现场鼓动来激励,因而效果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作风则是稳定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说,要靠长期地、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华为公司的任正非也多次强调,要在企业中塑造一种氛围,因为“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管理资源,只有氛围才会普及到多数人,才会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和驾驭能力的管理者队伍。才能在大规模的范围内共同推进企业进步,而不是相互抵消”。

这里讲的氛围,包括管理学著作中常提到的“风气”、“人文环境”等概念,相当于部队所讲的作风。了解一下解放军都有哪些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作风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这对管理者提炼和培养企业文化,定会有所帮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