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门

2008年对中信泰富来说是较为难过的一年。

年初时,曾经推动澳元飙升的诸多利好因素开始转为利空因素,全球经济脱钩理论被欧洲经济发展开始放缓的现实所击碎,商品价格开始回落,澳大利亚经济面临调整的可能。市场普遍猜测,经过漫长涨势的澳元将出现回落。

虽然有很多利空因素出现,但在惯性推动下,澳元依然走强,到6月初,澳元兑美元的汇率上升到0.9434,澳元成功突破了历史最高点,并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这个时候,荣智健和香港的其他中资机构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而国际投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在7~9月间,疯狂游说中信泰富狂签下巨额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9月,当雷曼兄弟破产拉开金融危机序幕时,荣智健才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但为时已晚。10月,澳元汇率下跌到0.6011档口。

8月28日,在“澳元门”爆发之前,中信泰富公布的中期报告显示,公司期内纯利43.77亿港元,跌12%。当时,中信泰富给出的解释是,纯利倒退12%,主要因为2007年同期集团成功分拆中信1616(1883.hk)而取得约19亿港元的收益,2008年上半年则没有同类特殊收入。

荣智健需要为中信泰富找到实现更多盈利的途径,而公司的传统业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只能寄希望于金融市场上的诸多衍生品工具。尤其是当他看到同在香港的其他央企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上赚得盆满钵盈时,“出轨”的冲动就变得更加强烈。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为了减低西澳大利亚铁矿项目的货币风险,公司曾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交易合约。9月7日以来,公司察觉到合约的潜在风险,终止了部分当时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亏损6.27亿港元。公司又买卖了一些远期澳元以调控澳元之风险,再亏损1.29亿港元。加上其他一系列交易,到2008年10月17日,中信泰富已亏损8.077亿港元。

与此同时,中信泰富手上还有一部分仍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截至2008年10月17日,按公允价值计算,中信泰富的亏损已经达到147亿港元。

突然公布这么大的巨额亏损让投资者瞠目结舌,以荣智健平时的风格和他的商业才干,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是荣智健因为贪欲,吞食了国际投行的诱饵,落入了陷阱。

为了使荣智健更容易上钩,这些投行甚至没有设保证金要求(Margin Call),目的就是让荣智健进入极度疯狂的状态中。

其实,如果荣智健在外汇衍生品投资方面有足够智慧的话,在签订合约之前,是可以发现澳元将会贬值的种种迹象的。

自2008年7月中旬开始,澳元突然出现大幅度下跌,到8月份,近一个多月时间,几乎将年初以来的涨幅全部抹去。以7月13日澳元兑美元0.9703的收盘价计算,截至8月25日,澳元兑美元报价0.8655,一个多月跌幅高达10.8%。

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虽然口头表达了维持利率在7.25%的声明,但是澳洲联储预计,到2010年通胀将回落至3%以下,随着需求减弱,联储强硬的货币政策姿态将缓和,市场降息预期愈发强烈。8月11日,澳洲联储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进一步增强了减息预期。并声明经济增长似乎已大幅度放缓,这将足以推动澳洲通胀率下降,并扩大联储放宽利率政策的空间。市场开始预期,澳洲联储9月将至少降息25个点。

渣打银行新加坡的全球外汇策略主管卡拉姆·亨德森(Callum Henderson)和雷曼兄弟货币策略师史蒂芬·英格兰德(Steven Englander)都对澳元未来走势表示不乐观。澳元已经遭到美元全线反弹,以及澳大利亚经济前景恶化的打击。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中信泰富管理层的重视,相反,以荣智健为首的中信泰富精英管理团队不但对上述信息采取漠视策略,而且在7~8月间押宝在澳元“多头”上面,与国际投行签订了密集的衍生品合约。这些反常的举动背后,难道是荣智健内心的自大使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战胜市场趋势?

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压垮荣智健的导火索。

在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央行采取密集的降息动作,将基准利率由原来的7.25%逐步下调。10月7日,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应对金融危机;11月4日,澳大利亚央行降低利率0.75%,到达5.25%的水平;12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将隔夜现金利率降低1%,到达4.25%的水平,为6年来的最低点。在经济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市场预计澳大利亚央行可能将继续降息。澳元的降息带动币值大幅度贬值,澳元兑美元的汇率由7月最高的0.97下跌到10月的0.6011,创下历年最低价格。

荣智健赌错澳元,购买的巨额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地雷”被引爆,按照当时的账面预计,亏损在155亿港元左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