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颠禅师注心经——[唐]大颠禅师(2)

【密多】

梵语,此翻“极则”也。

“密”者,和也;“多”者,诸法也。“密”之一字,喻于太虚,能包于万法,万法尽在太虚之内。众生一性放开,亦能包于太虚,太虚亦能合于种性。太虚为体,万法为用。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情与无情,总在太虚之内。众生佛性,亦能包合于太虚。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恒河沙异类种性,俱不可说,尽在众生一性之内。一性喻于密,密能均和,和合为一;一性为密,种性为多,故曰“密多”。

【心】

“心”者,是众生之本源。一切诸法,同归于心。万法是心之异名,分为八万四千,广则无穷无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道:“众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又道:“现前一心,本具千法,举心动念,具大总持。”从上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五千四十八卷,八万四千法门,多种方便,皆从此个字流出。将须弥做笔,海水为墨,书这一个字,犹不能尽。人人尽有这一个字,所以不能自见,说亦不信,须是亲见,方能信也,唤做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种方便指众生见自本性,未能见者,须是一一分明指出。

教中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须是亲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须是亲见般若。

夹山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须是亲见祖师意。

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

又道:“道在瓦砾,道在尿屎,道无乎不在。”

又云:“唯一紧密身,一切尘中现。”

又道:“见色便见心。”众生只见色,不见心。为何不见?只为识性昏暗,六根内盲,不觉不知。若能穷究,步步行行念兹在兹,磕着碰着,忽然亲见,名曰“见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须是左顾右盼,回头转脑。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处处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如是会,方得契如如。此性无形无相,于不见之上亲见,于亲见之上不见。离种种相,见自本性,是名“妙道”。

二祖问达摩:“乞师安心?”达摩云:“将心来,我为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为汝安心竟。”二祖于此大悟,得无心之道。

会么?若得心空皆及第,凡圣原来共一家。

【经】

“经”者,径也,是众生修行之径路。蓦直便行,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切忌当头,举心动念,便堕泥犁①。

要识此经么?五千四十八卷,皆从此经出。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学人一卷经?”云门答曰:“举起甚分明。”又问:“僧念什么经?”僧云:“念《维摩经》。”云门云:“我不问你念《维摩经》!念的是什么?”若从这里会得,出息不涉万缘,入息不居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这一卷经,人人本有,亘古亘今,只为众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何也?此一卷经,流浪多劫,迷背此经。忽然有人,一言下顿悟,方信道:此经不从外得,自知从己流出,声声不绝。“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然虽如此是,不可依样画猫儿。何也?须亲见此经始得。

【观自在菩萨】

若信于此,但去静坐。坐令极静,举心动念,有一无位真人,常在赤肉团上,出出入入。这里亲见此菩萨,悠游自在。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一刹那间,周遍沙界。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于不见中亲见,于亲见中不见。若从这里见得观音菩?,应物并随形,何曾欠少。起坐镇相随,同起复同倒。同欢同笑,同叫同闹。

会么?眼里闻声方始知。

【行】

“行”者,修行也。欲行千里,一步为初,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之根源。

古人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岂不见,石霜问石头:“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凡举心动念,语言、三昧,自观从何而出。

古云:“何不自闻闻。”方信道,从佛口生,从佛口出。

古云:“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宝公云:“?了之人,听一言。只如今,谁动口。”

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中,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做返本还源。

如何是源?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