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准备会试的康有为深感痛心,连续一日两夜没有休息,写成了一篇长达万多字的《上清帝书》,随即令梁启超等人联络18省在京举人,准备联名呈给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反对议和,主张继续作战,将矛头直指主和派大臣,阐发了变法的必要性。同时还提出了比较系统、具体的变法纲领和措施:富国(发展经济)、养民(奖励发明,改善商业环境)、教民(普及文化教育)和革新庶政(改革政治组织和行政机构,广泛吸收人民参政议政),从而为戊戌变法确立了基本框架。
这次“公车上书”随着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盖上玉玺而宣告破产;虽未能上达天听,但康有为却从上书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于这年5月又上了第三书。此时的康已经是进士了,没人敢扣压,上书最终到达了光绪手中。光绪看完之后,心中极为痛快,对康大加赞许。这让康有为倍受鼓舞,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变法救国的主张,同年7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为即将到来的变法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又给光绪帝上书,同时上呈自己所著《日本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大帝变政记》等书,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光绪帝这回也耐不住了,不甘心做一个亡国之君,甚至一度想请来华游历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指导改革,足见他的维新愿望是如何的迫切。两人一拍即合,先是由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接着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下诏后,光绪帝立刻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康有为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天颜。当时的康有为不过是一个六品工部主事,被皇上破例召见,还赐座说话,这对康有为来说,是怎样的殊荣!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变法因慈禧太后的干预而流产。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过于理想主义的康有为,在经历了人生最辉煌的103天后,开始走向各自人生的末路:光绪被慈禧囚禁,直至去世;康有为远走海外,思想日益为世人所弃。
据不完全统计,1895至1897年,维新派在全国共创办学会33个、学堂17所、报馆9家、书局2家,至1898年增至300多个(所),用以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它突破了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技艺的牢笼,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先河,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改写。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