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项目僵局(3)

所谓的“设计争议”包括建筑师约翰·约翰森的设计,他是1956年底受聘于外交建筑局来设计使馆的。约翰森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纽约的SOM事务所工作,1948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1955年任耶鲁大学建筑系教授。1956年底,40岁的他赢得了都柏林项目。他后来说:“在那之前我只做过住宅设计,或许我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但咨询小组的建筑师委员肯定了我的才能,他们说既然你能设计出这么好的住宅,就一定能设计出好的使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被选中,是因为当时他正处于创作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阶段”。

1956年11月,由谢普利、贝鲁斯基和贝内特组成的咨询小组推荐了约翰森,在1957年5月约翰森提交第一轮方案的时候,威廉斯已经取代了谢普利。这轮方案是带有开敞天井的方形平面,框架和玻璃结构,共四层,上部三层被处理成一整片简洁的体块,下部一层是实体。建筑咨询小组认为底层没有提供足够的办公空间,通道“局促”,开放式天井小而不实用,上部三层采用的双走廊浪费空间。另外,建筑咨询小组还认为长长的悬梁和粗大的柱子“会给人以比例笨重的感觉”,“通体的玻璃”和“弧线的吊顶”让人感觉是“舶来品”(也许是宇宙飞船),要求建筑师重新修改。

一个月后,约翰森带来了修改后的图纸和模型。会议纪要显示,“立面仍有很大修改空间”,“平面过于注重美学,牺牲了功能”。咨询小组再次提醒约翰森底层需要更多的空间用作领事和新闻办公室,还建议减少出入口以提高安全性。约翰森为他的方案辩护,解释说都柏林对建筑的多种限制和怪异的地形使他很难修改设计。会议纪要中出现了一些罕见的评论,贝鲁斯基表示对方案特别失望,休斯则“认为方案不合适……而且同周围建筑很不协调”。在后来被删掉的一段记录中,休斯甚至指责约翰森抄袭都柏林新建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公交终点站”。在一次行政会议后,休斯告诉约翰森,建筑咨询小组不会批准他的设计。与以往不同,他们建议建筑师“推翻整个设计”并提交一套全新的可解决问题的方案。

9月,约翰森提交了又一轮六边形的方案。建筑咨询小组肯定了这个两层建筑较之前的要好,但对突出的阳台和外部垂直的装饰带提出了严重质疑,他们对在都柏林需要这么多遮阳装置表示不解。约翰森解释说这些元素“是为了丰富立面造型”,而不是为了遮阳。他请求改进另外一个备选方案,虽然咨询小组成员有些犹豫,但还是同意他继续设计。

如何避免“博览会式”的建筑外观以及如何体现使馆的“庄重性”,是困扰谢普利、贝鲁斯基、内贝特以及约翰森的难题。同样在1957年,建筑咨询小组批评拟议中的墨西哥城使馆方案“缺乏使馆应有的庄严”,华沙使馆方案是“博览会式的建筑”。建筑咨询小组要求建筑师致力于“体现美国尊严以及更具外交代表性”的使馆设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