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3)

当国务院在里约热内卢、哈瓦那、安特卫普建设大理石外表的塔楼和玻璃盒子建筑,并准备在马德里、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建造类似项目时,唐德罗却并没有把敌意转向海外使馆,其他那些大声谴责现代艺术是文化堕落的人也没有这样做。对这一现象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使馆距离美国实在太远了。其实唐德罗就曾对首都华盛顿中心地带的现代建筑发表过反对意见。尽管国会中的批评者把一些使馆形容为浮华或轻佻,但他们从未将其与共产主义联系起来,从未指责过建筑师本人或是把建筑师同政治颠覆联系起来,也没有试图追踪现代建筑在德国的社会主义根源。

《建筑论坛》提供了一条线索,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海外的现代使馆没有像其他现代艺术一样遭到抵制。1953年3月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使馆可作为一种外交工具,杂志编辑大肆夸赞了外交建筑局的外交建筑项目。这是关于外交建筑局项目的第一篇重要文章,其副标题是“现代设计在海外最好地代表了美国”。文章重点强调:

一个无法在世界上施展一定文化领导力的国家,就无从在世界上施展其政治领导力。无论有意还是无心,美国政府已经将美国建筑作为代表我们文化领导地位的载体。④

在所有的建筑期刊中,《建筑论坛》最积极地成为冷战的论坛。它是时代公司的出版物,老板亨利?卢斯用他影响力颇广的杂志《时代》、《生活》和《财富》来传播其主张。卢斯本人对建筑的偏好促使他投资建筑出版物,并且毫不讳言对现代主义的热情。《建筑论坛》中的文章不仅是对政治目的的背书,更是对设计方向的背书。

到20世纪50年代初,视察过海外新使馆的国会议员们与卢斯的观点出现了强烈分歧。迫于国会的尖锐批评,国务院转而削减外交建筑局的自主权,并要求其放弃对现代主义的痴迷。令人吃惊的是,事情的发展结果并非如此。相反,二战后的使馆设计秉持了其既定路线,甚至向新的美学情趣扩展。

这一事态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二战后被定义为民主。通过主流的建筑院校、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设计竞赛和展览,现代主义逐步在美国得到了承认。当然,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只有为数不多的现代建筑。当私人公司愿意采用现代建筑形式时,绝大多数美国业主,首当其冲的是美国政府,仍对在国内使用现代建筑有所顾虑。

1946年国务院迁入新址,这是一幢庞大的、缺乏特色的建筑,主入口是四层高的柱廊,两侧对称设置各层办公室。这座实用的、使用传统平面布局的建筑是1941年为陆军部设计的,但陆军部已决定另建五角大楼——一座更缺乏亲切感和体积更为庞大的建筑。《外交期刊》的编辑说,国务院的搬迁标志其“由享受维多利亚姜味面包和旋转门的安逸状态及孤立主义情绪向节奏更快的功能化建筑、空调和外交事务领导地位转变”。 ⑤就设计而言,这座新建筑在美国建筑师看来是谨慎而保守的,但其庞大躯体却显示出美国扩张的外交使命,标志着美国外交事务的全新时代。出于对冷战和随之而来的东西方竞争的充分估量,建筑成为创新的一部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