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

优秀公司为什么会衰败?坦白地讲,我最初对这个问题思考得并不多。后来,我的一个CEO朋友跟我提起62家“卓越”公司,这些公司都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畅销书《追求卓越》中受到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赞誉。在随后的20年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公司——包括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柯达公司,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这中间有些公司成功摆脱了困境,有些公司,就像我在本书中写的那样,正在为摆脱困境而顽强挣扎着。有些公司已经倒闭或不久也十有八九会倒闭。

那么,为什么优秀公司会衰败?这一发自内心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促使我踏上了探索之旅。我开始查阅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倒闭的公司的档案资料,走访一些倒闭公司的员工,最后得到了书中呈现的结论。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惯例是(至少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却发现,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在缩短,而人的寿命在延长。其他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这个领域最著名的《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一书中,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发现,到1983年,1970年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1/3已不复存在,它们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被拆分。德赫斯引用的一项荷兰研究表明,在日本和欧洲,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2.5年。另一项研究发现,在欧洲经济体国家中,公司的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是:德国,从45年缩短至18年;法国,从13年缩短至9年;英国,从10年缩短至4年。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公司兼并与收购行动,是导致公司生命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不过,由于许多公司陷入困境,多数兼并与收购行动都起因于令人忧虑的销售状况,而不是战略收购。

同时,我声明是我并无意于探究成功的潜在因素——优秀公司的“好习惯”,我也不会像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那样,对德赫斯或彼得斯和沃特曼以及其他人作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说。他们依据合乎情理的标准,选出了特定公司作为成功的典范——这些公司后来由于完全不同的理由经历了困难时期。我的目的不是重新审视这些公司最初被视为“卓越”或“有远见”的原因。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它们为什么倒闭?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能再妙手回春?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我看来,当公司走向卓越时,它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养成影响其成功的坏习惯。当公司采取不良行为模式时,我们能够观察到,就如同人一样,这些坏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不是天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习惯有时会变得非常严重并使公司不能自拔。但是,坏习惯也可以改掉和克服,公司能够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转变经常是由危机引起的。如果你们愿意,坏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我们暴饮暴食、不锻炼,甚至抽烟,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做得并不过分,直到我们那颗弱小的心脏出了问题——这是令人警醒的危机信号。我们的坏习惯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开始改吃色拉,每天步行五英里。就公司而言,危机出现的形式可能是新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份额的突然减少,或者技术进步导致公司落伍。诸如此类的变化能够招致厄运,也可能使公司改掉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我们将看到,许多公司正积极约束其坏习惯,改变其行为,也会看到一些公司已经做到了并处在“康复”期。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如果你愿意客观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

那么,这些坏习惯是什么?我们将在后面各章中逐一进行详细阐述(图1—1对这些坏习惯——自欺欺人、傲慢、自满、竞争力依赖、竞争近视、领地守护、数量沉迷,进行了总结)。首先,让我们看看坏习惯在三家技术公司中的实际表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