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2)

1﹒3

《周易》感慨天道刚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动进取的精神,除了是要正确认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即以天德为依据、为榜样,提升人类的德性层次,以使君子“崇效天”而“自强不息”。

在《乾·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君子以”三个字是很值得玩味的。它表明,人类德性的提升,一方面需要经验层面的模仿对象(“天行”);另一方面又需要理性层面的主体自觉(“君子以”——君子应当);同时还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对象”(天)的品格力量,丰富主体自觉的内容,并在二者的圆融中充沛自我,以使之成为彰显人类品格魅力的大本大原。

《周易》十分重视并特别强调人类对于天地之道的模仿,我们甚至可以说,其观物取象,设卦系辞,正是为了拟诸天地之道而形容之,以为人类行为做样板。如曰:

崇效天,卑法地。(《系辞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传》)

……

而一部《象传》,几乎完全是为从直观经验的层面提升人类的德性而作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象传》)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

……

在这里,天地自然毫无疑问的是靠着它的品格魅力,成为人类效法的榜样的。而这种榜样,其作用又是凭借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经过一番特殊的符号化(卦爻符号)之后来表现出来的。比如天的刚健之性,就是透过由纯阳爻组成的乾卦的解释功能,而成为人类内化天之刚健品格的哲学依据的。因此,《周易》强调的“崇效天,卑法地”,既不同于宗教意义上的“顺服”,也不同于相对主义者(如庄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即只是片面强调人对天的顺应,而看不到人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它是靠着主体的自觉,和对天道的体知诠解,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践行落实,来不断实现着天人之间的德性互动。

1﹒4

通观《周易》,至少有四种德行与乾健之德有关,它们分别是:自强精神、日新精神、拼搏精神和浩然正气。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自强精神源于天之刚健的品格,这种品格内化为人的德性之后,就有可能发为人之自强自尊的德行,并因而成为人之自强自尊的精神动源。“自强”,孔颖达解释为“自强勉力”(《周易正义》卷一),今人张岱年先生说:“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见《文化论》,8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自强”就是自我肯定、自我勉励、积极向上和矢志不渝。自我肯定,主要是指肯定自我价值,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张岱年先生说:“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同上。在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大概要属孔子了,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肯定人人具有独立意志;又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即赞扬他们坚持独立人格;同时还特别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为了实行仁德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这些都表现了其刚健自强的人格魅力。

正是由于孔子具备了上述的品格,所以他一生求道,从容不迫,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从来没有气馁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