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彼得·潘热潮(3)

彼得?潘沉浸在不安和残忍的空想当中时,就像在现实中真的遭遇了这些一样感到恐惧。就像被妈妈打骂后,生气的小孩子会想“要是妈妈能死就好了……”,但接着,他们就会担心妈妈要是真的死掉自己该怎么办。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内心里存在的愤怒会伤害到自己爱的人,所以无法与其他人变得更亲密,更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更加不幸的是,他们失去了享受现实带给人们的多样性与美妙感觉的能力。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能量,以至于对外表现出的能量明显不足。

(6)盲目追求理想化

“女孩子要聪明多了,她们从来都不会从童车上掉下来。”

“温蒂,我认为一个女孩子能顶得上二十多个男孩子。”

这是彼得?潘想要讨好温蒂而说的话。温蒂是彼得?潘想象中的最为理想的母亲形象,他非常喜欢跟随温蒂,这是他对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母亲形象的盲目信任。

在自己的心里,彼得?潘还把母亲理想化,下面一句话就能够看出彼得?潘将自己的母亲理想化到何种程度。

“那位是温蒂的妈妈。她是位美丽的淑女,但她没我妈妈漂亮。”

现代版“彼得?潘们”也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只要见到自己认为最好的人,他们就会盲目地去跟随。

(7)无法把握自己的性质

彼得?潘综合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法把握自己的性质。童话《彼得?潘》中,无法把握自己性质的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霍克船长。

霍克经常会陷入沉思之中,还经常会叹气。他会因为没人听他说话,没人理解他而感到孤独。他和彼得?潘一样,非常需要能够照顾自己和部下的一位妈妈。而且他出身名门,在贵族学校学过的行为准则和好习惯一直都铭刻在他的心里,所以,每次做坏事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负罪感。当“每天都要做好事”的儿时记忆与想占有“名誉和金钱”的成人欲望互相矛盾时,他就会变得十分痛苦。

霍克的精神发育已经停止,所以他会不断地迷茫、矛盾和彷徨,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十分不确定。霍克被彼得?潘捉弄的场景让部下们看到了,受到了部下的轻蔑,这时霍克就立即失去了自信,因为他无法相信自己,因而只能通过别人来确信自己。

对自己不可动摇的信任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当对自己有所怀疑,或面临无数艰难的考验时,自我信任会帮助我们坚强地走下去。但是像霍克这样无法相信自己的人们,在面对其他人的评价时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动摇。现代版“彼得?潘们”一直需要通过外部来确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他们会对他人的话语或评价做出非常敏感的反应。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出现了无法融入到成人社会的“大孩子”群体,同时彼得?潘综合征也开始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了无法互相信任的社会风气,不确定的未来带来了恐惧和无力感,这种现代社会特性全部掺杂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彼得?潘综合征正在日益扩散。

因为全世界的青年就业市场正在萎缩,招聘单位日益减少,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也在日益增多。为了摆脱绝望的境地,这些人便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里。尽管已经成年,但是这些人不想承担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不想从父母的怀里走出来。就像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孩子们一样。

作为推销员,主人公威利?洛曼除了“博得好感”以外,对人生别无他求。对子女的过分期待与保护,使得他的子女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直到35岁还要依赖父母,他甚至会以自杀的方式让子女们得到保险金。

现代版“彼得?潘们”也是在父母用汗水换来的物质丰饶中成长的一代。这类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父母,父母当然也会为子女的事情奋不顾身,甚至会去子女的单位找那些曾经教训自己子女的领导理论一番。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自食其力、无法承受失败、丧失人生目标的“彼得?潘们”的出现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征的扩散,也可以用英国的动物学博士布罗姆?海尔的“幼形成熟”假设来解释。按照他的主张,人类不是从猿人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后继续进化,而是正在向猿人的幼儿形态或胎儿形态进行逆进化,即进化成为彼得?潘。这是人类开始集体生活后,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给予他人好感就可以得到他人照顾的幼儿特性得到进化的一个科学性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比其他人成熟得更快。因此,被迫要自食其力的人群与幼儿化距离较远。相反,社会更加富裕的话,成员们的幼儿化程度也会更加严重。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国家对公民生活的负责程度越高,该国家公民就越无法感受到变得更加成熟的必要性。像彼得?潘一样可爱,或像灰姑娘一样刺激他人的保护本能,以及在他?眼里变得更加可爱、更加幼小,博取他人好感将会成为这些人的生存战略。

在现实中,彼得?潘的生存也离不开他人的牺牲与保护。随着年龄的增加,现代版“彼得?潘们”会患上忧郁症,这是因为他们将会失去青春,不再惹人喜爱,必须接受只能自食其力的冷酷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