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蚁族”的传播者们(11)

“到我这里来的,除了正规媒体,还有好多骗子。有个人跑到我这里说,他要给我拉赞助,他自己从赞助中抽1/4。我一听就怒了,这哪是做事的态度?”

如今,只要接受媒体采访,他都要求对方拿出名片。而对于拉赞助之类的事,黄日新毅然回绝。“现在我的本金全是自己掏的,我不要什么赞助,我要靠自己!”

在没有胶囊公寓之前,每天黄日新和他的老伴都会到颐和园逛上一上午。而现在,他每天忙着接待媒体、设计胶囊,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

不少记者,还有慕名而来的人在参观了第三代胶囊公寓之后,向黄日新提出了不少改进的建议,黄日新将好的建议都收集起来,准备推出第四代胶囊。“那个肯定比国外的还好。”

“现在时机还不到,我还没成气候;将来我在28个省市都会有连锁店,我的事业成功之后,你就写本书,写个《寓族》。”

五、廉思:《蚁族》后续的故事

我感觉我们就是“蚁后”输卵管里的“幼蚁”,而这个“蚁后”就是当前的教育体制。现在,她仍然在不断催生着大量的“蚁族”。

-- 一名大学生听完廉思主讲的“蚁族”讲座后的感言

“蚁族”越来越成为公众话题。关于“蚁族”,人们的讨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蚁族》一书,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词语,已经伴随着词语后面的故事和人物,进入了历史。

“蚁族”的未来在哪里

《蚁族》一书出版后,很多“蚁族”的父母给我发邮件、打电话、网上留言。他们告诉我,是《蚁族》让他们知道了远在外地的孩子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个父亲对我说,怪不得儿子坚持不肯让他去住处看一眼,原来儿子住在“聚居村”。有个妈妈给我留言,她看了两天《蚁族》,一直在哭,作为一名80后母亲,她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无力。外地一位父辈的朋友,看了当地媒体对“蚁族”的报道,打电话来问我:“廉思,我把孩子的情况告诉你,你帮我判断判断,他到底是不是‘蚁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