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蚁族”的传播者们(4)

“其实我也能理解,可能做新闻的就是想挖一个点,我不能因为你想挖这个点,我就去配合你,我心里怎么想就还是该怎么去说。我觉得谁都曾经是弱者,那些现在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很体面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也会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们身处这个环境,就是一种状态,没有什么贬义或褒义。又或者谁都不是弱者,穷人也有穷人的开心。很多人带着同情的眼光看我们,但当我告诉他们,‘蚁族’仅仅是一个名词、一种状态甚至一种坚持的精神时,他们都觉得我们在强词夺理……”

在小美看来,廉思很不容易地将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但原本很多应该理解的朋友却并没有真正用心去理解。而和她有着同样境遇或者曾经有过这种经历的“慌迷”们给予了小美真正的支持。

“是我把这个东西画出来了,所以我不能就这么不负责任地走掉”

2009年12月中旬的某一天,小美接到了出版社的电话。“有点兴奋,有点幸福,也有点紧张。因为我知道,大家在乎了,而我的责任更大了。”

最开始小美就没有想到大家会反响那么强烈:“好多人因此记住了慌慌,他们因慌慌的难过而难过,因慌慌的幸运而高兴,他们都在鼓励我,我突然觉得很多人跟我一起成长,我们在并肩作战,所以,我们不能输,一定要坚强!”

出版社的编辑刚开始在网上注意到小美的漫画,“画风清新、故事真实”,网友的回应也很强烈;但是寥寥数十张,距离成书,还很远。正式签订合同的前后,编辑与小美反复商量着图书的大体内容,包括故事结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等,约好春节后的3月初完稿。

正式签约之后,小美为了能够专心创作,就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家里。家里人自然而然地将慌慌的一切都当成了小美:“他们不知道我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回到家比较好。年龄到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一个合适的人。毕竟家里吃穿不用愁,买房的事还能帮到……”

“慌慌是一个缩影,它传达的是一群人的生活。书本身是以我的个人经历为底本的,但也有别人的影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