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悖论(4)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马里的棉花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火车头"。不仅带来金钱,也带来社会安宁与谅解。农民提高了生活水平,从食不裹腹到骑上中国产的"中宇牌"、"龙牌"摩托车。马里总统说。"棉花,直接养活了我们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即350万男人和女人!可能还顺带养活了我们邻国的1500万人口!怎么可能让我们放弃棉花?"但棉花采摘和运输仍十分艰苦,劳动条件很差。(作家驳斥了"非洲人懒惰"的偏见)马里这样的产棉国至今没有一家自己的纺织厂。西非和中非曾试图引进外资纺织企业,进来很少,没有一家留下来。马里和非洲许多国家被"冻结"了,被全球化边缘化了。

马里纺织开发公司(CMDT)是马里最大、也是非洲最大的纺织企业,占全国出口收入的二分之一。尽管这个合资企业管理值得称道,但走私、腐败成风,权贵上下其手。加上国际棉花市场的价格打压,亏损严重。当世界各国的棉花单产都在增加时,马里却在下降。世界银行答应援助,条件是必须实行"私有化"。而马里农民的切身感受却是,"私有化威胁到他们的生存,是他们最凶恶的敌人"。显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靠"私有化"不能包治百病。作者感叹道:可怜的马里人,在"过时的集体农庄"与"野蛮的私有化"之间似乎别无选择。

经济全球化给美欧等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美国,更想在全球化竞争中独占鳌头。在全球化竞争中,美国懂得市场和善于利用市场,这是美国的首要力量。但美国高唱自由竞争的赞歌,实际上却千方百计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作家称"美国人是高超的玩家。胜者为王。既无怨恨,也无廉耻。"美国政府了保护美国棉农的利益,不惜使用各种补贴方式,包括利用知识产权、技术、卫生标准和非常灵活的关税壁垒。美国棉花的决策不在白宫而在国会。国会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既紧密又轻松"的交织关系。各种院外游说集团左右着国会的决议案。NCC(全国棉花协会)是最重要的压力集团之一,通过国会对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施加了决定性影响。美国政府对棉花生产不惜采取各种保护主义措施,包括巨额财政补贴(2003-2007年度达100亿美元)。在2008年7月的世贸组织的多哈回合会议上,美国同意把对农业补贴的上限从170亿美元降至145亿(目前美国补贴实际上已经下降到90亿美元),但把巴西、印度等国大幅降低工业品进口税作为前提条件。作者戏称不虚此行,受到一次"美国政治体制教育",并向美国棉花协会主席揶揄地喊道:"光荣属于压力集团!"

世界银行是决策的世界首都,也是最严厉的"现代性教育学校",要给穷人世界灌输"全部文明的基本原则"。他们给人的回答千篇一律:私有化,马里要私有化,埃及要私有化,乌兹别克斯坦要私有化,印度要私有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