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去哪我就去哪”(12)

马格鲁德此时向陆军部报告说,中国人“非常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他们对不好的后果视而不见,喜欢“那些令人得意但却是虚构的符号,认为这些东西要比冷冰冰的事实更加真实”。他把公报作为一个例子。由于那些记者或者出于善意,或者由于懒惰,对这些天方夜谭未加甄别地进行报道,结果对中国的“胜利”大肆宣扬,造成了误解。

虚构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为美国的盟友,中国只能承认自己是个民主大国。它不可能承认说,蒋介石的政府真的像后来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历史学家惠特尼·格利斯沃德(Whitney Griswold)在1938年所说的,是个“法西斯独裁国家”,尽管还是个邋遢和低效的独裁国。即使在中国以外那些不受新闻审查限制的记者也避免报道国民党的弊端,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就是在帮助日本人,此外这还会使该记者无法再回到中国。出于对中国的友谊,这些记者夸大了中国的武装抵抗。结果这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任何“希望中国好”(正如一位记者写的)的记者来到重庆都不可能“不对蒋夫人的美丽、委员长的勇敢和决断、中国军队的威力以及中国人民之崇高感到欣喜”。

当中国在1月要求不受限制地得到五亿美元贷款的时候,那些对中国了解深入、也许看法有些黯淡的人的代表人物高思大使曾经提出警告,认为无限制贷款可能被中国统治阶层中的“反动、自私自利以及那些我所担心的轻薄多变者”滥用掉。重庆宣称说,这项贷款对支持政府对付那些悲观失望的失败主义势力很有必要。“这仅仅是讹诈罢了。”苏联大使立特维诺夫曾私下里这样对财政部长摩根索说。但是,陆军部和国务院认为,为了激励中国政府并使中国能够继续作战,这笔贷款是有必要的。这笔贷款具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意义,但是跟财政无关。摩根索对在没有担保或者控制的情况下由他负责提供这笔贷款感到极为不安,因次他提议按月用一种特殊货币直接将钱发放给中国士兵,“因此这些孩子们打仗便有钱,不打就没钱”。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断然拒绝,之后摩根索继续试图让美国能够施加某种控制、监督或者至少对这笔钱的使用能够参与商量。委员长对所有这些建议均表示拒绝。他告诉华盛顿说,这笔贷款是贷给一个向共同敌人作战的盟友的,“因此不应对其使用或者偿付方式要求担保或者在其他方面预先设置条件”。

最后美国接受了这种异乎寻常的说法,因为贷款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让蒋介石高兴并使他对盟国的事业保持兴趣。正如摩根索自己说的,这样做的动机便是持续担心如果没有大量援助,那么中国就会接近日本或者其他“黄种人”。他在被要求在参、众院委员会就这笔未担保贷款进行辩护时承认,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借贷活动,很可能美国无法再收回这笔钱了,而且他也不否认一位质疑者的指责;这个人说这笔贷款是为了跟日本比着争取中国并向蒋介石展示他的利益所在。

陆军部长史汀生则表示,这是调动中国军事努力的方法。2月3日他在众院外交委员会就贷款问题做证时引用了史迪威对他说的有关中国士兵潜力的话。据一位听众说,他的这番讲话是他所听到过的“最雄辩、最感人和最让人信服的”。他对委员们谈到了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它“与我们的独特关系、它对我国政府的独特态度以及信心”;还谈到了日本努力想拖倒蒋介石,而“中国的抵抗就基于他的个性和影响力”;谈到了蒋介石答应让一个美国人担任他的总参谋长,还说史迪威相信他能够发挥他们的战斗力。他说,这笔贷款是抓住机会“在远东进行的一场豪赌……如果美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那么它就不值得赢得这场战争”。委员会的委员对此印象深刻,结果一个问题都没有问,次日众议院没有经过辩论,经过唱票后就通过了贷款。参议院也同样表示支持,史汀生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的当日就一致通过了这笔贷款。国会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国务院不无敬畏地评论说,美国第一次在“没有担保、没有利息以及没有美国对其花费施加任何控制”的情况下发放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政治贷款。罗斯福告诉蒋介石说,这证明了“本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由衷的敬意和钦佩”。

与它之前和之后的很多贷款一样,这笔贷款的基础是必须维持蒋介石的权力——不管他有怎样的缺点——以在中国维持一个对日战线。如果他倒台了,那么抵抗恐怕就要崩溃或者随后会发生内战,对此几乎所有的人——不管是蒋介石的支持者还是诋毁者——都表示同意。马格鲁德就是基于这一点解释租借法案的。在陆军部长雄辩地在国会发表演讲的当日,他发电报说中国无意发动任何攻势,也“永远不会成为巨大的军事财产”,“但是它的崩溃以及可供我们利用的领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负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