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1)

中篇:淡江——《夏潮》

一、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多年来的教训,使我晓得该把“中国”和“传统”分开了,该把“现代”和“西方”分开了,我想登高一呼:“中国就是我,现代就是我!”

——民歌手李双泽

李双泽1949年生于福建晋江,父亲是菲律宾华侨。他幼年随家人来台,在中学时代开始画画,学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学院数学系毕业之后,曾经分别到西班牙、美国学画。在西方音乐的熏陶下,他在回台后每周定期在台北哥伦比亚咖啡厅演唱西洋歌曲,被誉为“台湾的鲍勃·迪伦”。

1973年底,李双泽认识了颇负盛名的歌手胡德夫,随后一起筹划1974年胡德夫“美丽的稻穗”演唱会,也就是杨弦首次正式发表作品《乡愁四韵》的那场民谣演唱会。那时起,李双泽与胡德夫就决定一起努力“要写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据李双泽《歌从哪里来》一文中描述那个冬天与胡德夫、杨弦在一起的情景:

冬天的夜晚,洛诗地餐厅曲终客散,门外飘着细雨,这是一段好时光,可以供我们自己演练。不知是谁唱起了杨三郎的《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的都市,路灯青青,照着水滴,叫我的悉意;青春男儿,不知自己,要朝哪里去?”凄凄清清的,确是真实的心声啊!可悲啊可耻,我们这一代怎么唱不出自己语言的歌?

在唏嘘叹息声中,胡德夫猛然撇出了一把琴音:“打鱼儿呀,游啊游……”喃喃地,声音还哽在喉头。

“唱呀,肯波①,大声唱呀!”

“Ijustcan’t!”胡德夫颓然地把钢琴合了起来。

是的,我们无能,我们这一代无法唱出自己语言的歌,多么可耻的事,我们这一群人脑袋里的音符词汇真被强奸了!

杨弦带来了余光中的诗,要求在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中发表,他在哥伦比亚商业推广中心的咖啡座上,作了第一次非正式的介绍:

“给我一瓢长江水呀长江水……”

又是一位有勇气的人。杨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诗唱了起来,又可以不理会台下有人在骂:“干你娘,长江水是圆是扁,你知道个鸟!”

唱吧!是歌都可以唱,可是诗人们到哪里去了?世路艰困,他们都回到上帝身边去了?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夏潮网李双泽专栏)

李双泽的这篇《歌从哪里来》可以在夏潮网中找到。在文章的结尾,他说:“我要把这篇东西献给前水瓶社的朋友们,并纪念第一次淡江民谣演唱会——那也是北区大专院校的第一次,更想告诉我们后面的人:我们曾经努力地走过一条‘错’的路。”无从知道李双泽写这篇文字时的心情,而他认为的“错”的路究竟错在哪里。但在这篇文字中,那种悲凉与哀伤却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到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曾经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责任。

1976年10月,出国游历学习的李双泽回到台湾。他在文中提到的那场淡江民谣演唱会,就是发生使李双泽引起普遍关注的“可口可乐事件”的场所。某些观点甚至认为,当年李双泽为抗议演唱西洋歌曲在演唱会上摔了一个可口可乐瓶是导致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关于“可口可乐事件”,一直有多个版本,据张钊维《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一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1976年冬,一如其他大学的学生活动一般,位于台北盆地旁淡水镇上的淡江文理学院举办了一场以西洋民谣为主的演唱会,主持人为当时颇负盛名的陶晓清。

节目进行到第二位演唱者,李双泽,这是一位淡江的校友。除了吉他之外,他还提了一只可口可乐瓶上台;他首先与全场观众、第一位歌手及陶晓清之间有一小段问答,大意如下:

李(向全场观众):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向第一位歌手)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

第一位歌手:只要旋律好的歌,中国歌外国歌都唱。

李:那么我们请今天主持的陶小姐回答这个问题。她主持节目十多年,一定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陶:今天我来主持节目,没想到还要来考试呢!并不是我们不唱自己的歌,只是,请问中国的现代民歌在什么地方?

李:黄春明在他的《乡土组曲》中说:“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写出自己的歌之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歌来为止。”

陶:那么,我们就请您给我们唱几首吧!

接着,李双泽唱了三四首闽南语的台湾民谣,包括《补破网》、《恒春之歌》、《雨夜花》等,以及国语的《国父纪念歌》。其间,台下的观众有鼓掌叫好的,也有开汽水瓶的(笔者注:当时一种喝倒彩的方式之一),李双泽有些愤怒地向台下喊道:“你们要听洋歌?洋歌也有好的。”

随后李双泽唱了迪伦的Blowinginthewind,然后下台。

陶晓清上台表示,关于中国人唱不唱英文歌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严肃问题,回家之后不妨想一想,但不适合当场讨论,今晚还是以愉快的心情继续欣赏节目。语毕,现场不知谁在喊:“陶晓清!不要掩饰你的洋奴心态。”

这个在台北淡江文理学院所发生的未经排演的突发事件,就是著名的“可乐可乐事件”,也称为“淡江事件”,并由此发展出一支以李双泽为代表,以淡江文理学院乃至《夏潮》为中心的民歌新脉络——“淡江——夏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