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软肋》 第一部分(2)

也就是说,始皇帝将丞相“应将亲王册封各地以利统治”之提案,交给群臣研究。

于更改王号之际,“皇帝”这个称号虽然是他自己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他也垂询过群臣意见。

被视为极端专制独裁的始皇帝,并非任何事情都由自己决定,而是时时垂询群臣意见的。战事亦复相同,他几乎都交给将军们决定,自己从未亲征过。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平定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一点上。

关于在各地封王一事,重臣中赞成者居多,唯独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周朝以一族册封各地,后来由于亲属意识变得淡薄,弄到彼此攻讦犹如仇敌的地步。册封功臣,情形与此相去不远。周朝建国功臣太公望受封齐之地,但齐为周朝做了什么?因此,亲王或功臣可以给予赏赐,却不可使之支配土地。”

听完众人见解后,始皇帝才下了结论:“李斯之言甚是。天下人民所以受罪,全是因为诸侯和诸王自立的结果。”

他不是在宫殿这个安逸环境中成长的帝王,而是以人质之子的身份在外国长大。父亲逃亡后,在无人庇护的情形之下,遭人白眼,并且尝过不少苦。因此,他有市井小民的生活经验。民间痛苦,他是切实了解的。

秦遂取消将诸侯配置各地的封建制度,实施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由中央任命各地长官之郡县制度。

后来的中国,虽然有过封建制度复活之事,但迄今为止,再也没有如诸侯之大领主分立的现象。

虽然其间有过三国及南北朝时代的分裂,然而这只是一时的反常状态,甚至连当时的人都持着“天下终须一统”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建设国家的目标。

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度量衡单位也不同——这些东西因国而异是何等不方便之事,这一点,有流浪他国经验的始皇帝相当清楚。

举例言之,道路情形也是如此。

当时的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因此,每一条马路上都有由车轮压过而成的轨迹。驾驶马车时,使车轮嵌入这个轨迹,就容易行走。

只是,马车车轴轴辐各国不一。这是有原因的。

当时的战争,通常使用由数头马牵引的战车。而为了防止敌军入侵,有效方法之一是使路面轨迹宽度与敌人战车车轴的轴辐不同。

轨迹宽度不同,有不易使外国战车进入的优点,但不再有“外国”存在时——也就是天下统一时——就产生了阻碍全国交通的负面效应。

“所使用的器物要一致,全国任何制度都统一。”

始皇帝再三发布这个命令。

当时的文字看似相同,实际上六国使用的字体都稍有差异。这在沟通上当然不便。

而此时的始皇帝急欲看到的是,一切事物归于统一。

他于是统一文字,也统一车轴轴辐。“同文同轨”指的是这一点。

始皇帝为求统一而付出的心血非比寻常,有时候甚至采取强制态度。

由以“始”字为帝号一事可窥知,他是很有创造性的人。他喜欢做别人从未做过的崭新而富于独创性的事。因此,每次重臣奏言以“前例”为理由时,他都露出不悦的表情说:“朕不喜欢依循前例,朕要创造新例。”

“朕”这个字眼也是始皇帝创造的。这个第一人称代名词,以前为一般人所使用,他却将之限定为专供皇帝使用。他把自古已有的字眼赋予新的用法。

他把黄河改名为“德水”。

虽然这个决定有些过分,但“一个中国”在个性强烈且富创造欲望的始皇帝手中实现,是不争的事实。

倘若没有始皇帝出现,中国必定如同现在的欧洲,分为许多国家吧?

使六国灭亡的始皇帝,当然受到无数人的怨恨。对他怨恨的,有国家,也有个人。

始皇帝始终没有原谅图谋行刺他的荆轲以及燕太子丹之余党。

荆轲好友——筑器名手高渐离和屠狗宋意成为官方缉拿的对象。这两个人当然视始皇帝为杀害挚友之仇敌。

高渐离改名换姓,在一个叫宋子的地方沦为用人,过着艰苦生活。他是天下无双的击筑名手,靠这技艺即可生活无虞。

宋子是旧时赵国的一个城镇,因此没人认识高渐离。

我要自立为筑器乐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