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秘密俱乐部,在那里,总统、总理、国际银行家以及将军们摩肩接踵;优雅的王室成员女伴确保所有人都和睦共处;那里的人发动战争、操纵市场、控制欧洲;说着他们从来不敢公开说的话。这就是彼德伯格俱乐部,它是世界上所有组织中最为机密的一个。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个组织所共谋的静默或者站出来揭露它的原因,在法国广播播音员斯瑞·塞贡札克的话里可以找到:“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太有权势了,他们无所不在,所以不会暴露。”
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的秘密激发了诸如罗伯特·鲁德鲁姆、盖伊尔·林德斯等小说家的想象力。他们书中秘密组织的原型就是基于彼德伯格俱乐部已公开的一些事实。这些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当世界范围内某个政体需要更迭——无论这是基于支持某个福利国家的需要,或是改变不稳定的资本流向——只有权力掮客们的某个世界组织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把它列在了他们的会议日程上,它才会发生。
荷兰亲王本·哈德相信,如果负责任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能够在他们公开的姿态背后实际控制世界事务,那么,严重的经济下滑,比如“大萧条”,是可以避免的。出于这个原因,1954年,他被授命组织那些“志趣相投”的代表们召开第一次会议。这些代表来自世界经济、政治、工业、军事领域的所有方面。1954年5月29日至5月31日,他们在荷兰乌斯特比克的彼德伯格酒店开会。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同意成立一个秘密团体。
大部分的报告称,最初的成员在酒店订立公约之后,把他们的联盟称作彼德伯格俱乐部。然而,作家吉欧格斯·C海顿发现,这位德国出生的本·哈德亲王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曾是德国党卫军的一名军官,同时也是法本化学工业公司某附属机构的董事会成员。在海顿的著作《强奸宪法》、《自由之死》里,他声称,本·哈德亲王在公司管理中利用他的纳粹历史,鼓励“超级秘密决策集团”成员称他们自己为彼德伯格俱乐部,以纪念法本公司高层倡议组建的海因里希·希姆莱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二战德国纳粹盖世太保总管,曾妄想取代希特勒,被希特勒下令逮捕。希姆莱逃窜过程中被盟军俘获,服毒自杀。——编者注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由一些创造财富的精英所组成,从希特勒早期受欢迎开始,一直到纳粹德国失败而解散。他们为希姆莱在国家社会主义计划中所给予的保护而回报其大笔的酬劳。战后,当本·哈德亲王成为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荷英企业集团)首脑后,荷兰皇室小心地将亲王的这段背景隐瞒起来。今天,这家富有的欧洲石油公司也是彼德伯格俱乐部圈内成员之一。
在1954年的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的目标和任务。据一个观察家称,他们的口吻是一贯的:“彼德伯格所有会议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欧洲和美国之间产生‘精英意志’,就联合统治整个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达成一致。北约组织是他们采取行动进行颠覆的主要基础,因为该组织可以为他们的‘永久战争’计划提供舞台,或者至少让他们可以使用‘核讹诈’政策。”
当我们一层层揭开这个秘密,把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的真实目的(碰巧这些对于当时的法国总统查尔斯·戴高乐将军来说,实在是再明白不过了)大白于天下之时,我会详细讲述这一切的。
政治研究员罗杰·曼尼威在他1967年10月的时事通讯——《法国外交政策》里,分析了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和戴高乐的关系。他的研究报告观点从一开始就令人震惊:“所有法国与彼德伯格俱乐部有关的人,比如乔治·彭皮杜、安东那·比内,以及盖伊·莫勒这些打压派,都是查尔斯·戴高乐核政策的强烈反对者。”彭皮杜是总理,比内和莫勒都是法国政府的部长。
彼德伯格俱乐部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集团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核威慑为攻城槌,对付那些不服从的国家,把欧洲自由国家的主权交给由彼德伯格俱乐部控制的英美世界政府。为了控制欧洲,即使法国的核力量是遏制苏联核威慑的关键力量,消除法国的核威胁仍然是必须的。戴高乐的传记作家让·拉古居尔写道:“戴高乐必须在欧洲建立起无可争议的实力地位,来对付英国以新世界帝国主义秩序为目的的自由贸易政策。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必须成为世界三极中的一极,而不只是欧洲大教堂里的一根柱子的原因”。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从1954年以来的彼德伯格俱乐部会议日程,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将所有分歧都统一于美国和欧洲那些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举例来说,1955年彼德伯格会议总报告的第7页赫然写道:“消除西欧各国与美国的误解以及可能的猜疑,以面对一切困扰世界的危险。”
1954年以来,彼德伯格俱乐部成员代表了所有西方国家的精英和财富——金融家、企业家、银行家、政治家、跨国公司商业领袖、总统、总理、财政部长、国务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世界传媒集团的总裁、军队的首脑。
2005年9月,为了消弭对彼德伯格俱乐部一桩阴谋的指责,集团73岁的主席艾蒂纳·达维格农子爵史无前例地会晤了BBC的比尔·海顿。会见中,他表达了集团秘密会议的初始目的:“我只是想,那些有影响的人喜欢与同样有影响的人在一个他们可以自由交流的论坛交流。在这里,他们可以审视各自的观点,没有批评家和公众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