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制造业如今在发达国家已是日薄西山,夕阳西下,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们的观念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走向一条衰亡的不归路。但2006年10月1日《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却认为,这并不预示着经济的衰亡,相反却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据统计数字表明,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在美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首次只占全国就业者总数的不到10%,而1970年时,美国的制造业工人所占的比例为25%。这种趋势在其他工业化国家中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制造业萎缩最为严重的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随后依次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其中萎缩最严重的是英国,英国制造业产业工人在整个劳动力比例构成中从35%下降到目前的14%。与此同时,制造业所?造的产值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减少,以美国为例,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为13%,而1970年时为26%。如果做更进一步的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商品价格相对于服务价格以更快的速度在下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领域中任何一个领域的萎缩都不是好事,但《经济学家》指出,事实并非如此。正是由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才导致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萎缩,解释这种现象远比世界到处充满中国制造的商品更为复杂。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出依然在增长之中,只不过在国内生产总?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罢了。例如美国,制造业自1991年以来仍然以平均每年4%的速度增长,尽管中国的出口不断扩大,但是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它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大约是中国的两倍。
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出的继续增长表明并不是因为中国制造产品取代了当地的产品,而是由于发达国家以新技术代替了劳动力,将诸如纺织品这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转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生产。在发达国家公司内部,低技能的工作已被外包到海外,而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却依然保留在国内。发达国家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平均收入的增加,低失业率标志着多数制造业中的失业者已经在其他领域里找到了新的工作,消费者也从廉价的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得到了实惠。
在一部分人的观念里依然还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认为从事制造业工作总比在麦当劳里卖汉堡包要强。可是他们忘了服务行业的工作与装配线的工作相比要更舒适、更安全,收入也要更高。人们的第二个担心是,服务领域的出口难度更大,如果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少了,它们拿什么来买进口商品?他们又没看到发达国家通过服务领域的出口已经越来越多地购买了进口商品。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贸易赤字并不是因为出口不足,而是由于美国的消费者太能消费。第三种担忧是,穷国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低廉,穷国可以使包括高技术产品在内的一切商品的成本变得更加低廉。不过这个观点只能说是部分属实。中国的相对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被反复证明的一个经济学基本原理是:即便一个国家可以使一切商品变得更为廉价,那么它还会从其拥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深入钻研中得到好处。发达国家的相对优势在于知识密集型领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装配出世界上最好的电脑的可能性依然比设计出这些电脑的可能性要大。
《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人们总是对变革采取抵制态度,可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资源向更有效使用的转化。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在1820年时,70%的美国劳动力都集中在农业领域,而到21世纪初仅剩下2%。如果70%的美国劳动力还在田间耕作的话,180多年后今天的美国会比穷国还要穷。未来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并不取决于其在何种经济领域的活动,而是取决于它们的经济创新力和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