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大本钟、泰晤士河、莎士比亚、丘吉尔、《雾都孤儿》、日不落帝国、从黑色出租车里钻出来的戴着礼帽的绅士、列车上安静的读书客和放纵的酒徒……

英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英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对我这个在中国大学校园学习过英美文学,而又多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中国记者而言,提到英国,首先闪现在眼前的总是这些景象——具象的、抽象的、现实的,或者文学作品中的。

从2005年到2009年,作为新华社记者常驻英国近四年,英国和英国人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又开始有了新的概念:平日里内向保守、沉默寡言,在正式场合又滔滔不绝、巧舌如簧;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审时度势,认准自己利益不放过任何机会;米字旗下,英国的几个民族都把自己的地盘称为“国家”,似乎各有各的打。

昔日辉煌不再?后帝国时代的联合王国正在衰落。依仗金钱和头脑赚钱,这个以金融服务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是个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时,英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首当其冲,有人担心它会消融于21世纪这场经济危机之中;更有专家危言耸听,说英国可能行将分崩离析……

英国应该是什么?英国到底是什么?英国要向哪里去?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英国的形象自然不同。笔者的印象是,作为曾经统治大半个地球的大英帝国,英国正在衰落——说它“衰落”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但事实上它?确实是在衰落。这应该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犹如夕阳落日,伴着辉煌,溢着成熟的味道。这个过程至少与大英帝国兴盛起来所需要的时间相差无几,也许更长。

耳闻目睹、读书旅行,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从威尔士到北爱尔兰,在英国吃喝、呼吸和工作近四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很难用几句话说清什么是英国。事实上,要用几年时间去了解这个曾经并且至今仍然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国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本人没有这个使命。但或许是记者职业的习惯使然,我总不能停止思考,也总在思考:英国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英国?

于是乎,把自己几年来就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英国人传统的演变串联起来,从一个新华社记者的特殊视角对英国来个透视——呈现在诸位面前的是笔者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英国到底是什么,诸位自己解读。

为避免本人的一己之见过多地影响各位读者对英国的看法(即使是那些想欣赏夕阳美景的朋友),在把自己这些很个人化的印象成书付梓之前,我特地在《看不透的英国》这个多少有些定义式的书名之下加了“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眼中的不列颠”的副标题,强调这些文字是一个中国记者对英国印象和联想的记录。

不管?为了省事,还是追求形式上?一种特色,本书中所列的各个章节的开头事实上是自己在数年间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公开发表过的,也有因种种原因没有发表的。所有这些开章式的新闻都保留了笔者平日工作所用的新闻格式“新华社伦敦×月×日电(记者马建国)”(不同的是,为读者方便,笔者在所有这种新闻格式的文字前的×月×日”前加了××××年),以便日后考证。

在这些新闻之外的文字是本人作为新华社记者完成本份工作笔耕之余就某些新闻展开思索的笔录:

英国到底是什么?

英国人有什么味道?

英国人崇拜什么样的?雄?

英国何以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饭是不是世界上最难吃的?

英国为何大举变卖自己?

英国成了美国的跟屁虫?

英国是“欧洲的陌生人”?

英国在为世界制订规则?

……

这些问题每个都可独立成书,都可成为似乎永远没有定论的研究课题。之所以把自己这些蜻蜓点水式的见闻、思考罗列到一起奉献给读者,目的是抛砖引玉——我们确实需要了解英国这个曾几何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度,特别是在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之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