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爱名牌的亚洲人(1)

回过头来继续关注亚洲的发展状况。首先就是日本的崛起,他们双管齐下,建立起自己的时尚产业。 20世纪的 70年代与 80年代早期,日本时装设计师们以集团军的姿态集体亮相国际时尚舞台,这其中包括高田贤三( Kenzo Takada)、山本宽斋( Kansai Yama m oto)、山本耀司( Yohji Yamamoto)与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后两者的独特风格令整个时尚界既震惊又欣赏,他们创作出来的碎布般缠绕包裹的服装让人耳目一新。同时,日本民众贡献的则是对名牌的狂热,为奢侈品的长驱直入大开方便之门。这种现象归因于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进入 80年代后,日本迈入了拥有强大购买力、人人飘飘然的经济强盛时期,日本人如鱼得水,大肆采购欧洲的名牌货,全民痴迷。进入 90年代,平均每三个日本女性就有一人拥有一件名牌货。日本人的采购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各大品牌纷纷将日本视为单独的市场给予特殊待遇。

上个世纪 70年代,购买力强劲的日本游客逐渐引人注目,到了80年代与 90年代,他们的消费数量猛增。 1972年Gucci为了回应日本游客空前的热情,前往东京开设了第一家海外专卖店。 1978年Louis Vuitton也加入了日本市场的角逐。日本人不仅在本土大肆购买,而且在欧洲疯狂扫荡,他们成为支撑起欧洲奢侈品产业的基石。根据 J.P.摩根的报告,巴黎爱丽舍的 Louis Vuitton旗舰店内,超过 80%的销售额是日本游客贡献的。越来越多的?牌店随着日本游客的漫游脚步选择开店地址,甚至偏远的关岛都有货物齐备的名牌店。拜日本游客所赐,名牌专卖店在亚洲落地开花。上世纪 80年代,香港的奢侈品消费量扶摇直上,与此同时,日本游客拉动了韩国与台湾地区的免税店营业额,甚至连曼谷的名牌销售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全世界的名牌都在迎合日本客人的需要,忙不迭地在价签与吊牌上添加日文标注。我曾在奢侈品店林立的罗马康多提大道( Via Condotti)上的一家专卖店内看到,身材苗条的意大利售货员用流利的日语接待一位仪态端庄的日本女客,整个过程中双方行礼如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