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生命线(13)

(4)企业用ERP系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面的。

第一,企业对ERP系统的建设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善始善终,不能长期坚持。很多领导认为这种投入只是一次性地上千万元的一掷千金,对ERP系统每年的不断投入和不断改进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对第二年ERP系统继续改进升级、换代和客户化产生后悔和被"套牢"之感。

第二,很多企业常常因为急功近利,或者迫于压力,希望ERP系统投入后,马上就见到成效。对ERP系统的投入的回报,比如省下多少钱等呈现一种病态的苛求。但是信息科技的投入不同于产品的开发,它不会从产品销售上实现相应的回报,即使真的为企业节省了钱,也是间接的。柳传志先生曾经对比了联想集团上ERP系统前后的收益。事实上,信息系统的收益更多地是通过固化科学流程,坚持持续改进,让领导明确了原来模糊的数据,梳理了错误的流程,达成了可以衡量的绩效。这些都是间接地通过信息系统表现出来的。

第三,很多企业不注重流程的刚性和严肃性,过分强调服务效率和人性化,过分强调可用性和界面友好。当系统严格遵守流程实行管控时,比如计划超过30天就会关闭,系统不再迁就原来企业员工的错误习惯,使用者就表现为极不耐烦,纷纷抱怨系统不好用,并向领导大吐苦水。

第四,很多企业把某些明显是流程中员工的失误和迟滞归咎于系统,同时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7.为什么有的库存居高不下,有的却缺货、断货

库存满足的是客户的需求,它又是计划的结果。如果企业的计划是符合客户要求的,库存肯定会降下来,因此关键是企业的计划是怎么来的。如果是来自经销商的订单和自身的预测,这就要面对自身预测的准确性。

影响库存高低的两大因素是:需求的波动和供应的波动。

库存就是供应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企业对客户的需求及波动足够了解,并把握得较好,企业就把握了客户。但由于现今竞争的激烈,使得企业对终端客户的了解程度不深,经销的渠道渗透和服务能力等因素的把控不够,都使得企业无法了解和把握客户的需求。

企业只有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垄断、优势明显,或者品牌的忠诚度很高的产品的预测准确率高一些。比如CISCO、Apple等强势品牌和差异化品牌,比如中国移动、中石化,这些厂商都属于拉动型供应链的厂商,他们要么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要么一骑绝尘没有竞争对手,对市场的把握使得他们的计划通常就是他们的销售目标。

不过,由于新产品明显没有历史参照,消费者的偏好仍然无法预知,所以即使是上述厂商也可能出现"滑铁卢"。比如IBM的Aptiva品牌的电脑上市时,由于预测不足,使公司损失上百万美元。目前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同时替代品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上网笔记本、手机、MP4、MP3和笔记本电脑均为可替代产品,这些原因都会导致预测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供应商交货周期也是一个极大影响交货准确性和库存的参数的原因。交货周期越长,在交货期内,上述需求预测的偏差就会越大。因此实施供应商的管理,尤其是长期合作的单一货源、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JIT等都是把供应商的交货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的做法,都会有效地降低库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