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国内金融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
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是古典周期波动的特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1981~1990年和1991~2001年两个中周期。2002~2012年大致是我国的第三个经济中周期。回顾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历史,虽然经历了几次较大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在1990~1996年,中国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在107%,失业率只有26%左右。1993~2003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在93%,2003~2007年的增长速度为106%,2008年下降为9%,2009年为87%,GDP总量已经从1978年2 683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9 093亿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约2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近4 000美元。在1990~2007年间,中国国内总储蓄率增长134%,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486%以上,投资率增长8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42%。
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
在经历了1998~2007年近1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开始面临国内经济周期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外部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等“三合一”的压力,上述三股力量汇合在一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世纪末期的那场发端于泰国的金融危机,没有给中国金融带来很大的撞击,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未广泛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把金融大门完全敞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10年前的中国,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显然,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共同编织全球金融一体化网络的同时,也编织了一条影子网络,这就是“危机传导网”。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已把自己牢牢嵌于这一网络之中。1998~2009年的中国GDP增长速度,见图21。
图211998~2009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
当前,在国内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符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必须加快战略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改善经济发展质量,这既是由自然资源和外需约束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也是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国际帝国主义、各种反华势力试图遏制中国崛起,甚至颠覆中国的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启动内需、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从生产的角度看,启动内需就是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传递到重工业和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并最终传递到消费。从消费的角度看,就是要增加消费者收入,通过社保、医疗、养老金改革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通过降低汽车、住房税费,开展消费信贷等方式创新消费制度,鼓励居民消费。归根结底,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启动国内消费,建立与中国整体经济规模相适应的消费市场。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发展趋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形势,我国的金融发展正进入一个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从被动适应向主动赶超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带来金融业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进而成为推动金融业战略调整的锐利催化剂。
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内市场的启动,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红利、内需市场的启动、高储蓄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经济的好转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二五”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前景,必然为金融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经营环境,创造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机会。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金融控股集团结构调整提供新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未来5年我国经济转型必将加快推进多方面的深层变革。例如,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粗放使用向节约资源型的新能源、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经济转变等。这必然会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资产管理等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并创造新的市场机遇与需求。
2. 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
未来5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企业向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业绩优良化方向发展,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提出更高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成为金融控股集团日益重要的客户群体,与之相对应的投资银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与个人财富管理、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需求扩张强劲。
从产业结构上看,目前国内钢铁、水泥、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氮磷肥、造船等多个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个别行业的过剩产能将达到50%以上。200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30%,假设2010~201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4%和20%,则2009~2011年这3年完成投资就可达到8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和。巨大的投资规模意味着产能极大扩张,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患,信贷风险凸现。同时,新能源、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机会不断涌现,金融控股集团需要在规避部分行业信贷风险的同时,积极调整客户结构,优化信贷资产组合。
从区域结构上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金融控股集团优化区域布局,拓展业务范围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上看,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正在提速,“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在加速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为中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加快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机遇。
3. 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向
客户需求是金融控股集团赢利的根本来源,客户需求的变化是金融控股集团战略转型的基点。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客户是否有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业全面开放将加快我国金融深化的进程,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融资脱媒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必然对公司银行业务形成冲击。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内部市场化运作将使大型优质客户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选择范围扩大,这对银行服务功能、效率、价格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多的大企业集团都在集团总部设立了财务公司,统一筹集、调动和使用内部资金,集团的分支机构不再具有筹资功能。同时,大型优质企业客户将从单纯的存、贷、汇需求发展到层次更高的投资银行和公司理财等方面的需求。大企业除要求银行帮助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外,更希望得到银行在资金运用和管理方面的指导。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财富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零售业务正成为各家金融控股集团疯抢的“蛋糕”。日益壮大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迫切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综合化金融服务。新兴业务市场潜力巨大,为国内金融控股集团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了条件。但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国内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敏感程度日渐提高,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完全可以通过高品质的服务和营销手段来实现业务快速增长。上述新兴业务对于外资金融控股集团而言更是驾轻就熟,它们具有熟练的市场经验、丰富的产品线、全球化的后台网络和专业队伍的支持。如果国内金融控股集团不能尽快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开发广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就难以在与外资金融控股集团的竞争中留住和吸引高价值的客户,就可能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
4. 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
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金融控股集团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如关于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与保障体系的部署,对金融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政策,将极大地推动金融控股集团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对内、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政策,也将为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更加主动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松绑”。
未来5年,我国金融市场将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向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加速转变。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迅速恢复、创业板市场的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股指期货的出台等直接融资的发展加速了企业融资的“脱媒”,迫使金融控股集团改变传统的赢利模式。我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应在继续强化和提升传统业务的同时,着力开拓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并大力拓展昔日所忽略的零售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5. 金融竞争的国际化
外资金融控股集团长驱直入,使国内金融控股集团面临的就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是生死存亡问题。我们已没有半点等待的时间,否则就可能成为“煮熟的青蛙”,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实际上,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许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已经通过进一步增持股份、市场合作协议、战略联盟等方式,借助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力量,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特别是恢复元气后的花旗、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将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加紧对国内银行的并购。中国证券市场国际版的可能推出将使国际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有了直接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有了在中国投资者中进一步强化品牌信誉的窗口。
可以肯定地说,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将凭借其雄厚的国际化运作背景、高超的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灵活的服务策略和高效的激励机制同中资金融控股集团展开优质客户、优势业务和优秀人才的激烈竞争,强烈冲击国内金融业的竞争生态和市场格局。
在客户方面,外资金融控股集团瞄准的是20%的对公和个人高端客户,面对装备精良的竞争对手,国内金融控股集团能否守住自己的阵地,确实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业务方面,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将充分利用其在银团贷款、投资银行、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的综合经营优势,实现收益最大化。未来几年,信用卡、住房贷款和投资产品在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金融控股集团未来业务争夺的“主战场”。
在优秀人才方面,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实施本土化策略,大张旗鼓地以丰厚的待遇、良好的培训机会、宽广的职业前景、强势的国际品牌,吸引着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优秀人才。
在区域布局方面,众多外资银行相继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加大了机构建设步伐。同时,外资银行也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和东北等地区,选择重点城市进行布局。在依托分支行物理网点建设的同时,外资银行还运用先进电子渠道手段,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ATM、自助银行等方式扩大营销平台的覆盖面。不久的将来,外资银行的经营网络将覆盖国内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搭建起完善的国内优质公司客户和中高端个人客户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