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的年代(2)

当天活动没出问题,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也随即展开。印有E国一小时字样的鼠标垫、杯子等宣传品随处。百事可乐、统一方便面也成了合作伙伴。E国首批宣传费用为30万元,很有作用,E国在京城的知名度很快鹊起。

----2000年4月15日,E国一小时正式开通。这一模式在北京的网络企业中着实掀起了一股小浪。有人大叫“累死E国”,也有人高呼“E国万岁”。许多在四环以外的好事者,用只买一听饮料的办法考验E国一小时,人们在半信半疑中注意着,很多人相信一小时到货80%是异想天开。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订单需求,街头E国的红马夹越来越多。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400人。

从外表看,E国的登场的确是风光十足、光芒四射。但实际上,E国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从开通到6月,E国亏掉了100多万元,平均每个月亏损30万元。到了2000年年底,E国资金周转出了问题,开始拖欠供应商的资金。

2001年,E国一小时低调收场。

B2C先驱的反思

对于E国一小时,业内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论,造成E国外部风光、内部窘迫的原因何在?

信息化系统没有跟上,是E国陷入被动的一个直接原因。做B2C电子商务有一个前提条件,正式上线前要把MIS做好。但是,E国的MIS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成本偏高和不能及时配送的问题。没有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都是手工操作。结果,数据每周延后,都有错误。2000年6月,张永清终于决定E国自己开发MIS。但原来的数据必须统计清楚。2000年第四季度,MIS终于开发出来。可惜的是,由于以前的账务实在太过纷繁芜杂,导致基础数据录不进去,MIS系统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从大的环境来看,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接受度还比较有限,同时缺乏在线支付、配送服务的支持,这才是中国电子商务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2007年,张永青在接受媒体的一次采访中,反思了当初E国一小时失败的原因。

“在做之前论证过这个事情,从理论上还是满足的,作为快速消费品25%的毛利是可以保障的。像冰露矿泉水,进价6毛钱一瓶我们卖1块钱一瓶,4毛钱利润,毛利足够高的。”张永青说,“但是实际上遇到了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说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包括你要管理接近上万种产品,这个时候对我们挑战蛮大的。从顾客服务到商品组织,可以想象这里面的环节太多了。这么多的环节,要是万无一失的话几乎不可能。”

“我觉得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失败,失败以后再失败。我们在调整,但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失败,我们不断投入,总觉得10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最终来讲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后来有一个定论,电子商务要做小,而不是作大;电子商务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大。”

不管如何,E国一小时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先驱,其意义却是无法磨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在中国B2C市场上风光无限的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绝对应该向E国一小时这位昔日的先驱敬礼。正是汲取了当年失利者的教训,后来者才能顺风顺水地前进。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2000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环境,这方水土是否能够养活风起云涌的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来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用体系、物流和技术能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