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关键品牌理念背后的故事(2)

深入理解宝洁“象牙香皂”品牌生生不息的精髓,要从行为学中“使人得到精神愉悦”的命题说起。

在客观世界中,“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从不同的维度衡量,“我”也有不同的表象。具体来说,“我”是“本我”、“自我”和“他我”的有机结合(见图22)。

图22不同维度的“我”

本我:本质的我,没有任何添加色彩的我。

自我:自认的我,自己眼中的我,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他我:表象的我,别人眼中的我,附加有强烈的客体意识。

当“本我”、“自我”和“他我”完全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满足感才是最大的,“我”才是最快乐的。比如说,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学术成果很多的学者”,这是“自我”;所有人也认同“我是一个学术成果很多的学者”,这是“他我”;而事实上,客观地考量比较,“我确实是一个学术成果很多的学者”。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他我”与“本我”完全重合,“我”的成就感就很充足,“我”也会感觉到很快乐。

相反的情况是,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学术成果很多的学者”,但是所有人都不认为我的学术成果很多,也不认为我是一个学者,尽管客观上,“我确实是一个学术成果很多的学者”,“他我”严重游离于“自我”和“本我”,“我”也不会得到快乐,反而会感觉到很痛苦。

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事实上他也是对的,但当时没人认同他的观点,他就很痛苦。相同的例子还有梵高、莫扎特等。他们生不逢时,不如汉代书法名家王羲之——“本我”、“自我”、“他我”的高度吻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的三个维度完全吻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自己眼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和事实中的我有可能是不同的三个人。这“三个人”的差距越大,“我”就越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在试图全部或者部分解释“我是谁”的问题。

佛教有“四大皆空”的思想,“空”并不是没有、零的意思,而是“因缘而起的存在”,佛教中达到“性空”的境界之后,就是全部都不存在了,没有了“本我”、“自我”和“他我”的区别,如《金刚经》中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人就成佛了,佛是没有烦恼的。

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其实是拒绝外界信息对“我”的三个维度的修订。道教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更快乐而成人不快乐的原因,认为成人接受了更多外界反馈的信息,于是发现了“自我”和“他我”是不一样的,进而产生烦恼。反之,如果不接受外界信息,不发现这些差别,烦恼就会自然消失。因此,道教提出“清静、无为”的理念,一切皆自然,人力不要勉强、主动地接受信息,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淡化对“我”的诠释,达到快乐的境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