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会倾听(3)

《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是中医四种诊断中的第一诊,指的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进而来判断病情。“望”,即用眼睛看,在倾听中,它不仅指的是要观察对方的兴趣所在,情绪如何,也包含着通过目光,向说话人传递你的关注,你有兴趣听他说话,你正在认真了解他谈话的内容。

在倾听中,“望”对于观察对方的真实意图,缩短与沟通者间的情感距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1章12节“管理就是沟通”中曾提到过“首席执行官(CEO)和中层管理者能力差异调查表”,其中两者间最大的差距,在于CEO在视觉上的快速和准确性,要远远胜过普通的中层管理者,也就是说CEO拥有更强的审时度势和察言观色的能力,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出当下的形势,找出事态的发展方向,了解他人的情绪,进而作出正确的决定。

孔子曾经说过“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就是指,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察言观色,了解他人情绪状态,而胡乱地说话,与他人沟通,就会像盲人一样辨不清方向而到处碰壁。

332“闻”

中国有句老话叫“锣鼓听声,说话听音”。“闻”就是用耳朵听对方说话,不仅仅要去听对方说话的内容,更要去听别人在语音、语调上表达出来的真正用意。

想要做到有效的“闻”也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听的人,在听的过程中绝不会打断对方说话,而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都放在积极倾听对方的谈话上面。如果沟通者不具备这些控制力,谈话就会中断,甚至会产生破坏性的争执。因此,既要沉着冷静地去听,又要心甘情愿地去听,还要怀有同理心地去听,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闻”这个步骤。

“闻”在方法上也是有讲究的,要和蔼、亲切、面带微笑,时不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许的点头等,是全身心都在接受信息。

333“问”

问诊,在中医中是指通过询问来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在四种诊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倾听中的“问”,对了解真实情况,以及与对方良性互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倾听中要适时择机来提出让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挑剔对方没说清楚什么东西。

如果提问的时机不当,很可能会使沟通中断,或者达不到最终沟通目的,同时还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提问时一定要谨慎小心。

1理解对方的谈话,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1)要理解对方的谈话。提问的前提肯定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并且理解它。不但要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还要理解对方传达出的情感,有时甚至还需要准确把握对方的言外之意。做到了这些,你的提问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思考需要提出的问题。当你在倾听对方的谈话时,依据谈话内容和其他信息,肯定会有一些疑问或者需要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就需要你把这些疑问或者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得到对方的解答或者确认。

(3)提问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当你理解了对方的谈话内容,正确把握了对方的情感,明确了你要提问的问题时,一定不要着急,等对方充分表达完后,再提出来。这样可以表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避免打断对方谈话的思路。提问的时机也不可太迟,如果某个话题已经说过很长时间了,你再反过来提问,对方的思路会重新被打断,认为你没有认真倾听,并且也会延长沟通的时间,势必对你的沟通产生不好的影响。

2提问要注意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事情就会变质。提问也不例外,如果你的提问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不但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而且还会影响到你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1)提问的内容要适度。提问需要结合对方的谈话内容,来提出相关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紧紧围绕谈话的主题,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对方会认为你没有认真倾听,从而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或者某种误解,对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也会有负面影响。即使对方不介意这些,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也会大大延长沟通时间,且毫无沟通效果。

(2)提问的数量要适度。提问的数量不可过多,如果你提出的问题没完没了,肯定会使对方厌烦;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可以太少,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对方因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反馈,同样会对你的倾听效果和态度产生疑问。因此,提问时如果疑问过多,可以依据问题的相关内容和逻辑关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疑问时,为了配合对方,也可以把自己理解的意思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得到对方的确认。

(3)提问的速度要?度。提问的速度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果速度过快,对方很可能听不清你的问题,来不及对问题作出及时反应,还会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如果速度过慢,会让对方觉得不耐烦,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提问的速度既要保证能让对方听清楚你提出的问题,又必须做到依据沟通的场所和特定的情境及提问的对象来确定速度的快慢。

(4)提问的语气要适度。说话的语气也能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提问时语气的合适与否同样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语气的轻重缓急能表达出你当时的心情与感受,无形中传递给对方更多的信息,所以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要和想要表达的感情相吻合,这样会使提问更加有效。

(5)提问的方式要适度。提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另一种是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给对方回答的空间比较大,能得到比较多的信息,但回答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明显不同的是,封闭式提问只用简单的是与否就能回答,得到的答案比较明确,回答的时间也比较短。因此,在提问时要依据具体需要和时间安排来确定哪一种是你最需要的提问方式,也可以将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充分利用两种提问方式的独特优势,来分别弥补各自的不足。请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冲在最前面的记者

美国好莱坞影片《乱世佳人》让女主角费雯丽一举成名。这部电影获得了11项奥斯卡提名。当在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的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有这么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很激动地冲到最前面,采访刚刚走出旋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听了这一句话,费雯丽转身就进了机舱,再也不肯下来了。费雯丽之所以会生气地转身回了机舱,就是因为一举成名后的她,满心欢喜地认为,那些蜂拥而至的记者们,都是她的影迷,是因为喜欢她的表演,才来机场迎接的。可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冲在最前面的人,连她扮演了什么角色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太打击费雯丽的自尊心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个愚蠢的问题会带来多么大的恶果。等待已久,难得的一个采访机会,就这样被一个愚蠢的问题葬送。同时,也让被采访者受到很大的伤害,以至于她不愿意再面对其他的记者了。

案例:采访运动员

赵东升是上海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他刚开始做记者时,曾采访过一名华裔英国女运动员,由于了解到她的老家在北京,所以在采访时赵东升连续问道:

“您父亲是北京人吗?”

“您这次打算去北京吗?”

“您准备去看望在北京的亲戚吗?”

面对记者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运动员只简单地回答了“Yes”或“No”。

为了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不得不转换了提问方式,问道:“您准备怎样把北京亲戚的问候带到英国去呢?”面对这个问题,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赵东升这才如愿地了解到了她的很多想法,对这名运动员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次采访也因后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而获得了成功。可见,“提问”是一门学问,问得好,可以让沟通更加有效,问得不好,就会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是沟通中断。

下面这个案例,则是一个精彩提问的典型。通过提问,林肯成功地引导证人回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案例:精彩的提问

亚伯拉罕·林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是一名叫盖瑞森的年轻人被指控在 1837 年 8 月 9 日晚上的野营布道会上枪杀了克拉伍,目击证人是苏维恩。作为盖瑞森的辩护律师,林肯在法庭上一言不发,直到默默听完目击证人的证词,待到法庭已渐渐平静下来时,林肯这才缓缓开始提问:

 林肯:“在看到枪击之前你与克拉伍曾在一起吗?”◆ 证人:“是的。”

 林肯:“你站得非常靠近他们吗?”◆ 证人:“不,约有20m远。”

 林肯稍微沉默了一会,继续问道:“不是10m吗?”◆ 证人犹豫了一下,又接着说:“不,有20m或更远。”

 林肯:“在宽阔的草地上?”◆ 证人:“不,在林子里。”

 林肯:“什么林子?”◆ 证人:“榛木林。”

 林肯:“在 8 月里,榛木林的叶子很密实吧?”◆ 证人:“是的。”

 林肯:“你认为这把手枪就是凶手当时用的那把吗?”◆ 证人:“看起来很像。”

 林肯:“你能看到被告开枪射击,那么能看到枪管的情形吗?”◆ 证人:“是的。”

 林肯:“这距离布道会的场地有多远?”◆ 证人:“750m。”

 林肯:“灯光在哪儿?”◆ 证人:“在牧师的讲台上。”

 林肯:“有750m远吗?”◆ 证人:“是的。我已经回答你两遍了。”

 林肯:“你是否看到克拉伍或者盖瑞森所在之处有烛光?”◆ 证人:“没有,要烛光干吗?”

 林肯:“那么,你怎么看到的这起枪击事件呢?”◆ 证人:“借着月光呀!”

 林肯:“你在22:00看到枪击;在榛木林里;离灯光750m远;你看到了手枪枪管;看到那人开枪;你距离他有20m远;你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借着月光?离营地的灯光几乎一里之外看到这些事情?”◆ 证人:“是的,我之前都告诉你了。”

犤 听完了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后,林肯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一本天文历,翻到其中的一页高声念道:“1837年8月9日晚上根本看不到月亮,月亮是在次日的凌晨一点才升起的。”

于是林肯帮盖瑞森彻底打赢了这场官司。林肯为什么能打赢这场官司?如果你是目击证人,应该如何应对林肯的提问呢?可见在上述的案例中,林肯是在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后,与自己掌握的资料紧密相结合找出了证人证词中的致命漏洞。然后再成功地运用一系列14个问题的提问,引导证人无法自圆其说,最终证人的证词被宣布无效。

请你尝试下述两个趣味的提问小游戏,只允许用封闭式提问(即对方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的方法,找出下述两个故事的真相和缘由。(答案见附录33)

提问游戏活动设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