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陷阱如何让您深陷困境(4)

如果确实想理性、高效地提高企业生产力,管理者或是领导者到底应该何处求道呢?他们对工作的看法完全是主观的,而对组织则缺少清晰而稳定的视角,这样他们就无法对组织的运行成本、价值、风险、某种作为(或是不作为)和机会的影响作出准确评价。面对同一个问题,面对纷繁的观点,他们自然会感到一头雾水,迷惑不解,深陷一种冗长、复杂、艰苦卓绝而又纷争四起的决策过程,他们无法让组织在决策的轻重缓急上达成一致,也很难判断某个对策是不是最佳答案。

字里行间的方法,无非是让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反思自己,跳出纠缠不清的众多“如何”,去认真考虑“什么”,或者说一个组织成千上万项活动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其中的关键在于,不要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苦思冥想那些毫无意义的“如何”。我们知道,这些“如何”是主观的、不可靠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它们一叶障目,让你盲目于眼前的繁杂,无法看清现实的全部。当你拨开“如何”的迷雾,聚焦于“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去反思、去重新思考,而反思则会让你作出精准、合理的决策,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运营中最亟须资源的地方。

有些人认为,在管理实务中经营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任何把企业分解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即使有可能实现也会带来误导。但我的研究却得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任何一项业务所涉及的活动,都能够浓缩为一种最基础、最客观的观点,并以此去认识企业行为的整体。通过研究,我找到了构成每个企业最终结果80%的“任务”,不论其行业如何,它们都是一样的。

在反思的时候,务必要忘记“如何”,关注“什么”。实际上,你就是在为本企业的基本元素绘制一张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的能力图。当展现在你面前的这张能力图揭示出清晰的逻辑顺序时,你就能发现每个“什么”对组织而言所具有的价值。

上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次垂钓鲑鱼的经历。那天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的反射几乎让我无法看到水面下游动的鲑鱼。但当我戴上太阳镜时却能清楚看到水面以下很深的地方,发现我期待的目标。

同样,重新思考一下诸多“什么”,也会让你睁开迷惑的眼睛,看到企业内部深层次的机理,看到其中的秩序和本源。它会让你暂时忽略这些要素在组织内的排列形式,腾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真正最重要的东西——结果。在定义了这些最重要的“什么”之后,你就可以退后一步,环顾全局,进而确定每个要素是否有助于取得成功,以及它们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之后,根据得到的结论,你就可以放弃某些活动,外包某些活动,重新确认剩余活动的轻重缓急,就像那些“即插即用”的显示器和打印机一样,让它们听候你的指示。这样,你就摆脱了“如何”陷阱的诱惑和误导,而这正是重塑思维之美的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