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第二章 价值网络(8)

波特(Porter,1985)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诞生以来迅速风靡世界,在波特看来,企业经营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经营核心是企业如何在价值链上定位。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立合理的规模,也可以基于价值链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消除整个价值链中的不良部分,使整个价值链更优,以此可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企业将整个产业视为一种价值链,每一个厂商在价值链中都占据一个位置,上游的供应商提供原材料,中间的企业提供附加价值,再交给下游的顾客,由此构成一个价值创造的全部过程。但是,环境变化带来了更新的思考,价值链分析往往简单地、静态地看待问题,认为每个企业都在一定的价值链上占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供应商从上游将原材料传给企业,企业添加价值后再把它们转移给价值链的下游,最终提供给市场而获取利润。这种分析强调时间、空间的逻辑顺序,忽视了行业价值体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当市场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时无法作出快速的反应。

在今天看来,企业经营模式的思维已经发生了更大的改变,全球化、新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催生了价值创造的崭新模式,一些先进企业已着手建立新的价值创造体系。高沙尔等人(Ghoshal et al,1999)指出:“波特的理论是静态的,在这一理论中,战略思维关注的是在股东的经济陷阱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份额。”

Ghoshal Sumantra, Christopher A Bartlett, Peter Moran. A New Manifesto for Management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9,40(3): 9-20.

汤姆·邓肯等人(Duncan et al,1997)认为,传统的直线式价值链无法反映员工、团队、顾客、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认识度、信任感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必须用“价值范畴(Value Category)”来代替。

Tom Duncan, Sandra Moriarty.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于是,卓有远见的企业家们从经营实践中慢慢体会到它的不足,逐渐把价值链放在了一边,转而去寻找新的答案。

协作网络的兴起为那些饱受困惑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2000年,Mercer顾问公司的Adrian Slywotzky在其《利润区》中首次提出“价值网”的概念。他认为,由于顾客需求的增加、国际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应改变经营事业的设计,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一种价值网,这是最早的价值网络思想。Adrian Slywotzky指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价值创造过程不能看成是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一个单向链式过程,而应该要建立一个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即价值网络。其本质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下,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在相应的治理框架下,由处于价值链上不同位置并存在密切关联的企业或者相关利益体结合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