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划愿景的“高地”3)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痛”与“梦”的解析

1969年4月,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段话在“九大”之后成为政治动员、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

一个士兵什么时候会怕苦、怕死?一般是在丧失信仰、没有使命、缺乏愿景的时候。那么在执行计划中,怎样让下属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呢?关键在于树立对工作的愿景。

解决执行者“痛”与“梦”的过程,就是帮助执行者树立愿景的过程。找到执行者在执行中感到最稀缺的、最为痛苦的地方,激发他从“无”到“有”的渴望;找到下属在执行中感到最自豪的、最为快乐的地方,满足他从“有”到“好”的诉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为争夺一块战略要地,在一片沙漠地区打起了一场持久战。战争僵持了一年之后,随着双方矛盾的激化,战争也随之升级,英德两军的愤怒气焰越烧越旺,终于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地步。

由于双方大批次的飞机都投入到其他战场,再也抽不出多余的飞机来给这两支部队送水。酷暑的6月,沙漠成了烤炉,英德两军的饮水开始出现严重危机。然而,就在这时,英军情报人员了解到:德军在5月中旬就于沙漠的边缘地区开始挖一口井,目前,已经挖至40米,根据提上来的土壤的湿润程度来看,要不了多久,德军所挖的井内就会有汩汩清泉喷溢而出了。

这个几乎致命的情报,让英军将领万分着急。德军如若照这个速度挖下去,要不了半个月就能掘到甘泉,到那一天,英军只会不战而败。眼看英军就要坐以待毙的时候,英军将领决定将这个坏消息传达给自己队伍里的每一个人:德军营地深处有一口井,只要我们能够在半个月之内攻破敌营,就有甘甜的井水喝了!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此消息一经在队伍中传播开来,全体士兵军心大振,纷纷高喊:“德军营中有口井,打到德军的营地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凭着这样的一个坏消息,一周后,英军竟然击溃了原来多年都战胜不了的劲敌。

进入德军营地后,英军四处搜寻情报中所说的那口井,然而,令他们奇怪的是,别说是井,就连一个凹坑也找不到。英军连忙抓住一个德军俘虏问个究竟,哪知这名俘虏却说:“哪有什么井呀,那是我们故意放出去的谣言,希望以此达到扰乱你们军心的目的!”

德军俘虏的一句话,把英军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德军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所用的这一招,不但没有瓦解敌人,反倒毁灭了自己。然而,大笑过后,在场的所有英军也都出了一身冷汗,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及时地攻陷德军阵地,恐怕最后失败的就是自己!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善于为执行者树立愿景,让执行者在“痛”与“梦”的定位中看到共同的希望。唯有如此,个人愿景才能真正统一到共同的愿景之下。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口渴之“痛”,解渴之“梦”,体现着英军的共同利益,因此激发了将士们的勇气和激情,培育出甘愿战死沙场的风险精神和同仇敌忾的合作精神,从而坚定了将士们攻陷敌堡、获取水源的意志。执行团队的成员们把这种激情、意志和勇气转化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忍耐干渴、排除干扰,推动执行团队实现既定的目标。

美好的愿景只是计划的开始,仅仅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执行愿景还需要有一个顺利落地的过程,否则,最终难以实现其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执行愿景是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都不可或缺的要素。愿景可以激发执行者的个人潜能,激励执行者竭尽所能去实现目标。没有愿景的执行者,执行力弱,效率低,企业也容易被社会淘汰。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有长期的愿景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愿景真正演变成执行者的实际行动。所以,对愿景的认同就显得尤其重要。获得一致的共识,万众一心,是执行计划变成执行者的执行行为的前提。有了共同的愿景,执行者就会激发自己的内动力,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