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计划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愿景。有人把愿景概括为发自团队成员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它就像即将攻占的“高地”一样,始终激励着每一位“战斗者”,吸引着他们前进的脚步。
愿景不仅可以进入执行者的思想,而且深入心灵,占据执行者的全部身心。当愿景能够激励执行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奉献的时候,执行才会更有效、更有影响。
管理者作为执行者的上司,是计划愿景的设计者,愿景也体现着管理者的意志。那么如何将这种意志真正演变成执行者的实际行动呢?
古语有云:“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黄石公三略·上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担任军队管理者的要诀在于,务必笼络英雄猛士的心,重赏那些有功之人,使部下明白主帅的志向。因此,与士兵同喜好,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与士兵同憎恶,就没有打不垮的对手。对于管理者来说,做到“通志与众”,是执行计划变成执行行为的前提。
认同——跑向“高地”的第一步
在执行中,能够取得实效的愿景首先需要在管理者中得到共鸣,达成共识,之后,需要进一步向执行者渗透。愿景往往只有在重复多遍之后才能令执行者信服,这就需要管理者在计划执行前反复地宣传、动员。我们在电影中、文学著作里经常看到战士在执行任务前,长官会做任务的说明和分解,接下来就是教导员不厌其烦地做战前动员,一次次的动员就是帮助战士认同任务的过程。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很小的时候,每当有空时总是一次次地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磨得卷了边的世界地图看。
15岁那年,这位少年一口气写下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毋庸置疑,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人生征程。到60岁时,约翰·戈达德已经经历了18次死里逃生和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并完成了其中的106个目标。当有人问他是什么力量帮助他成功时,他轻松地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一次次重温那个梦想。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只需跟随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好了。”“那个梦想”其实就是人生的愿景,就是高耸在自己前行方向上的“高地”。正是有了“高地”的吸引,哪怕遇到艰难险阻、豺狼虎豹,哪怕是荆棘遍地,哪怕摔得遍体鳞伤,也其乐融融。在英国,一位腿部患严重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起路来都异常困难的青年斯尔曼,凭借仅有的一条好腿、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壮举:19岁,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21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22岁时,登上了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征服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在28岁时,他却突然自杀在寓所里。什么原因使功成名就的斯尔曼弃世而去呢?他留下了痛苦的遗言——“如今,功成名就的我感到无事可做了,没有了新的憧憬。”这一句话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底。当把巍峨、困难踩在自己的脚下之后,一直支撑斯尔曼生命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坍塌了,他也因此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看来,无论是精英还是平庸之辈,无论是青春少年还是耄耋老翁,无论是健康之躯还是身患残疾,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智慧的高低,也不在于幸运之神是否青睐有加,而在于有没有对愿景的追求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