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6)

唤醒对方积极情绪的五个技巧

我们已经知道,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就会带来别人更容易转变态度的效果。

比如你是公司的一名员工,你可能对那些受人喜欢的、值得信任的老板所作的改变态度更多更自愿。如果你是学生,你可能也对你喜欢的老师更注意听讲,改善你的学习态度。

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人们总是对那些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感兴趣的人更为敏感,从而更容易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这些学习材料,也容易被这些材料所吸引,也为这些而改变。

给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

心理学上有一条喜好原理,是说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从人的本性来说,大家都喜欢跟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

如果人们喜欢你,他们就更容易认同并且接受你的信息。这种爱意味着信任、能力和客观。所以,对于你所谈论的问题,如果他人认为你是可信任的、可爱的,并且无偏见地表达你的观点,那么,你更容易改变他们的态度。

爱心就像磁铁,不管对方的态度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都要受到它的牵引和制约。

当你清楚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会懂得用爱或亲近、不爱或远离的态度,去成功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稳定感情

假定有甲、乙、某件事,如果甲喜欢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一致的,或者甲不喜欢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不一致的,这时会出现认知平衡状态。

反之,如果甲喜欢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或者甲不喜欢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是一致的,这时会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

出现不平衡状态时,人们倾向于把它改变为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产生一种压力使人改变态度,以达到平衡状态。

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改变,平衡理论提出最少用力原则去预测改变的方向。如甲喜欢乙,但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甲赞成,乙反对,这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改变的方法有几种:甲可以设想他实际上不喜欢乙,或者他实际上反对某件事,或者曲解现实,认为乙实际上不反对。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达到平衡。这样选择依赖于容易程度,即最少用力原则。

所以,稳定情感是前提。

改变态度先改变关系

其实,上述不平衡理论并没有提出感情稳定和转变态度哪个更重要,哪个具有决定性。后来,心理学家T.M·纽科姆对于这个平衡理论作了补充。

他认为当甲不喜欢乙时,平衡的压力是较弱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为非平衡状态,这是为了区别于不平衡状态。他认为甲和乙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首要的,人们并不关心与他们不喜欢的人的态度是否一致。

当你是他喜欢的人,他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初衷而去认同你,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讶。就这一方面而言,人际关系肯定的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压力大于否定情况。

挠准唤醒的三个痒处

在你与对方稳定情感,利用情感进行唤醒的时候,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为你要借助这个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畅通。

这个过程需要三个因素:沟通主体、沟通方式以及沟通对象。

唤醒者先装扮自己

沟通者因素对态度转变的影响涉及可信性(包括权威性和动机)、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变化)、类似性(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

一般来说,如果沟通者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例如他说得在行(是一位专家或权威)、说得中肯(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说得动听,或是一位听众喜欢的人,都会增加改变态度的效果。

唤醒内容需要技巧

利用情感:利用好感或恶感的把握来改变态度。

组织沟通:利用材料的力量,理解材料,论证、呈现材料的顺序,引出结论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改变。

唤醒对象因人而异

与对方的观点在中等程度的差距上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但这一点也随可信性的增高而增大。

对于唤醒对象来说,公开讲述过的态度与私下保留的态度更不容易改变。

个性因素:个性是决定是否容易改变的因素之一,具有“可说服性”、自尊较弱的人的态度较容易改变。

当对方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材料比较合适,即根据目的只说明好的或只说明坏的一方面。当人们已经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经验而且习惯于思考和比较时,双方面材料可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权衡利弊得失,自己作出选择。

一般来说,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采取单方面材料效果会好一些,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双方面效果就会好一些。

想让别人听你的话,就要采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对方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完善,这样才能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和方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