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是从行为分析学(Behavior Analysis)中衍生出来的。
行为分析学是以科学的视角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距今约50年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er.1904-1990)提出了“激进行为分析学”。该学科是“激进行为分析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的一个分支,力主在行为分析过程中,排除一切抽象概念或不确定因素。现在,行为分析学已经被统称为“行为主义学派”。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行为分析”。
行为分析学主要包括下述几个特征:其一,行为分析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与其他从行为出发研究大脑或心理活动的学科存在着本质区别;其二,将行为的原因归纳为过去和现在。其三,在分析过程中尽量避免引用理论;其四,与自我诉说相比,行为分析学更重视外部观察。
行为分析学中包括应用行为分析学。该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在研究室内开展调查或试验,进而归纳出相应的行为理论,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与那些以某位优秀领袖的经验和判断为基础构建的管理体系存在本质的区别。
而本书的创作主旨就在于,将应用行为分析学的理论引入商业领域,解决具体的商务问题。可以说,应用行为分析学构建的基础在于应用实验结果推导出的科学理论,而其他管理科学构建的基础往往在于某位精英领袖的经验或直觉,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
行为分析学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始终是以行为为标准,这一特性是其他心理学学科所不具备的。人们为什么总习惯采用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又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做才能克服这种行为习惯?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行为分析学的研究课题。也就是说,行为分析学关注的焦点就是行为本身,即:人们现在所具有的行为方式,以及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可以观察到的并不仅仅限于行为。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意识和认知也是一种行为”,这就意味着,行为并不仅仅限于人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行动,这就是行为科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实验重现性,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科学。为了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行为分析学必须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实验重现性”这一衡量尺度,即:在满足相同条件下得到相同结论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定义。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拥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应用于商业或政府领域则要更晚一些,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但决谈不上历史悠久。
由此可见,行为分析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其兴起后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过去40年间发现的理论,解决了成千上万的商业课题,其中,大部分都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甚至一度被公认为是无法解决的难题。
例如,在某家生产电视机显像管的工厂中,应用行为分析法后,仅用了一天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工厂长达一年的难题。此外,在引入新方法三个月后,该工厂的人员流动率降低了一半,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罕见。
由于行为科学管理学采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极为重视实验重现性,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跨越行业界限。迄今为止,不仅在商业领域,还在教育、医疗机构等多个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