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伴侣”—皇家荷兰石油的产生

 就在塞缪尔与标准石油展开竞争的时候,另外一家开设在东印度的荷兰公司也在设法“与狼共舞”。

1880年,荷兰人安昆·邵克(Aeilko Jans Zijlkar)在荷属殖民地印尼的苏门答腊地区一个烟草种植园里发现了石油,安昆·邵克听说过有关美国宾夕法尼亚石油以及洛克菲勒的故事,于是,他向政府申请开采权,很快就得到政府准许。安昆·邵克自己创建了苏门答腊石油公司,并且以其股权做抵押,向巴达维亚(现印尼的雅加达)的东印度公司银行贷款。安昆·邵克申请到贷款之后,就开始尝试开采,但是贷款很快就被花光了,于是他返回了荷兰,想再筹集一笔款子。但是,他在海牙没有找到资金来源,只好又踏上了巴达维亚的土地,向当地银行求援。同时,公司在石油生产量方面也遇到困境。到1885年,即发现油田的第五个年头,公司在距地22米的油层中终于挖掘出了石油,但日产量仅5桶(约800升)。荷兰政府为了获得石油采挖技术,甚至曾派遣技师前往宾夕法尼亚盗取技术,但是由于美国人防备严密,盗取技术的计划没有得逞。不久,公司又挖掘出了第2口油井,但日产量也只有5桶,在两年之后,该井的日产量提高到了140桶,但是荷兰政府却出于种种原因,借口资金不足,停止对这些油井的开采了。困境之中,安昆·邵克准备放弃继续开采石油的做法,失望地返回荷兰。但是,上帝似乎对他显示了恩惠,就在安昆·邵克回国的途中,安昆·邵克在船上认识了爪哇银行的Jean Baptiste August Kessler,这位银行家对安昆·邵克的石油公司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愿意继续做那里的石油开采工作。于是,Kessler与海牙的资本家联合,取得国王威廉三世的特许后,于1890年6月16日成立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新公司在阿姆斯特丹上市融资。1890年12月邵克去世,由Kessler继任。

资金短缺和技术匮乏一直是困扰新公司的问题,而189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陷入产量危机使情况变得更糟,公司原来开采的几个油田面临枯竭。为解决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派出以瑞士地质学家Erb为首的两个地质学家领衔的考察组去勘探石油资源,这在当时是一个赌博,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石油公司请过地质学家做顾问,他们被认为是一批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皇家荷兰石油公司这种在当时绝望的做法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文弱书生”不负众望,为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油田,开启了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在石油勘探与生产方面走科技化路线的先河,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扎根于壳牌人心中。

Kessler拥有两员得力干将,雨果·雷登和亨利·德特丁。正是在雨果·雷登及亨利·德特丁的帮助下,Kessler建立了庞大的组织,皇家荷兰石油的实力迅速上升,不久就可以与壳牌和标准两家石油公司竞争,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为了利润的争夺,这三家公司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大战,这样的状况持续了16年之久。在竞争中,这三家公司都采用各种手段与其他力量合作,并各自与对方勾结以破坏第三者,形成了非常微妙的局面,极尽商业竞争中之能事。

尽管三家公司彼此竞争,但是当时壳牌拥有自己的船队、十分雄厚的资本以及广阔的市场,实力上还是比皇家石油公司强大很多,而这两家公司与标准石油公司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标准石油背后有美国做支撑:丰富的石油储量,垄断性地占有了美国市场,控制世界石油业务,在全球范围攫取高额利润是它的追求。

在1886年卡尔·奔驰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以前,石油的应用限于照明以及润滑油,汽车这种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扩大了石油的消费。而1896年福特也制造了自己的汽车,他以“人人都能拥有汽车”为理想……

种种迹象表明石油业的春天即将到来,而这也预示着壳牌、皇家荷兰石油及标准石油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1.1.3   危机中化干戈为玉帛:巨人诞生

要想赢得与标准石油的竞争,拥有强大的运输队伍还不足够,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才是根本,因而,壳牌对其石油的储备和产量极其重视。当荷兰属地婆罗洲产油的消息传到伦敦时,马库斯·塞缪尔二世立即将外甥麦克派遣到婆罗洲进行考察。但是,麦克在当地考察时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很冒失地出高价钱,把东印度公司声称“有油矿”的婆罗洲巴厘巴极的采矿权买了下来。由于轻信麦克没有根据的调查报告,塞缪尔转而将对巴库油田的依赖重心转移到巴厘巴极。这样一来,由于婆罗洲的“油矿”为重油,而重油是很难销售出去的,即便是再经过精炼,也无法变成灯油。塞缪尔只能将少量的重油蒸发成轻油之后,混合从巴库油田进口的灯油才能出售。这一重大的决策错误,使壳牌石油公司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转折出现在1899年,当时怀有侵略东方、支配欧洲野心的德国皇帝强行从土耳其手中霸占了巴格达铁路的建设权,美国和西班牙又发生了美西战争。战争给塞缪尔的重油提供了销路,壳牌石油公司因而得以起死回生。

从1900年秋天开始,俄罗斯农业遭受灾害发生饥荒,导致经济萧条,国内石油需求大减,俄罗斯炼油商只能将煤油大量向世界市场倾销,使世界市场的油价暴降。但是作为最主要销售市场的中国,由于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使得国家和经济陷入动乱,壳牌的煤油销售不出去,而简陋的炼油厂此时爆发的事故使得壳牌雪上加霜,壳牌陷入危机,标准石油甚至在1901年愿意出4 000万美元对壳牌进行收购,但马库斯·塞缪尔二世对此予以拒绝。荷兰皇家石油的董事长德特丁抓住机会成功说服塞缪尔,并联合罗斯柴尔德家族于1902年6月成立一家联合体“亚细亚石油公司”。新的联合体使得整个组织不再局限于销售不稳定和有风险的俄国石油,公司的业务得到很大改进。

虽然公司绝处逢生,但是马库斯·塞缪尔二世却越来越不能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生意了。在公司经营成功后,他迷恋于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塞缪尔获得了爵士的头衔,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石油爵士,并在法国银行家罗斯查尔(犹太人)的大力庇护和帮助下,一跃而成为伦敦市长,成为第三个当选伦敦市长的犹太人。塞缪尔当上市长时的场面和之后举行的宴会十分奢华,马库斯爵士由此到达人生的顶峰。只是顶峰过后就意味着离衰落不远了,他的两个长期的竞争对手—标准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对壳牌一直虎视眈眈,洛克菲勒和德特丁趁塞缪尔当上市长忙于应酬之际,对壳牌发动了迅猛的攻势,迅速抢占其产品和市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马库斯爵士市长任期满再重新回到他的石油生意中时却发现,他的老本行—石油,真的像报纸上所描绘的那样,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自1903年起,世界石油贸易开始衰退,加上标准石油公司采取继续降价的措施,壳牌业务深受影响,公司的油轮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停航,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还因为合作伙伴德意志银行的捣鬼,被撵出德国。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塞缪尔已无法掌控全局了,最后,他被迫同德特丁讨论全面合并的事宜。讨论的结果是:德特丁的皇家荷兰石油公司拥有新公司的60%股份,而塞缪尔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只拥有剩下的40%,董事长由德特丁担任。这对以后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德特丁具有塞缪尔所缺乏的冷酷无情和专心致志的精神。这种商界领导人的气质,对一个要以能源为生命线的大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经过合并,新巨人于1907年诞生了。原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和原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为“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简称“壳牌”)。两家公司彼此独立,分别在荷兰和英国挂牌上市,可以互相购买对方的股票,拥有各自独立的董事会(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05年)。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开始在新的起点上与美国标准石油争夺石油王国的宝座(表1-1为合并前两家公司的原油产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