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前说京商:西风东渐争奇斗妍

北京商人进入近代概念的市场经济领域,应该是从清代后期开始,到清末民初时期才真正进入发展高峰期。

中国的近代历史时期仅仅百年。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西方文明恃其利炮坚船,迫使清政府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以一种被动的姿态不自觉地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城市中出现,并逐渐向内陆地区渗透扩展。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其中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等沿海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商口岸,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和城市面貌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相比,北京的变化最初并不显著,这固然是因为清代末期北京并不属于开放口岸,同时也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北京人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并具有一种天朝上国的老大心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北京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是落后于那些口岸城市的。新的观念和新的物质文明对北京的冲击无孔不入,颟顸保守的晚清政府对于来自于民间的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的樊篱已经无法阻隔北京社会的近代化脚步。压得愈久,反弹愈强。北京的近代化进程也如此,其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则是惊人的。其情其形,真让人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最早促进北京城市经济变化的契机是市场上不断出现的新型商品,即那类只能产生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异其趣的文化土壤中的东西。在20世纪前后,从外国进口的西药、打字机、留声机、唱片、无线电收音机、暖水瓶、热水袋以及文教和西洋乐器等商品在北京迅速推广开来。多年来经营传统商品的北京商人并没有丧失对新型商品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他们的觉悟,由于他们对北京消费者的深刻理解,才能抓住商机,迅速地、大量地引进进口商品,致使北京在短期内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洋货市场。这些新型商品渐渐地改变了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在风俗习惯上都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北京社会近代化的步伐则以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推进着。

当时,随着洋纱洋布进口数量的增长,外观美丽的新式时装冲击着传统的土布衣服;工省价廉的火柴使人们弃置了火镰这种原始的取火用具;石油传入中国并且很快被人们广泛使用;妇女所用的旧式脂粉、香料更不如包装精美、方便易行的西方化妆品引人入胜;五光十色的机器洋袜更吸引着不少爱美的购买者;从钟表、珠宝、毛呢等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到米面、酒烟、毛巾、油布伞、铁钉、铁壶、铝制锅、寒暑表、搪瓷碗等日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到中国城市家庭之中。普通市民在购物时已经不自觉地舍土求洋了。北京的洋货消费量不断上升,仅以绸缎布匹业为例,由于洋货风行,中国传统的土布、土纱受到严重冲击,北京布商兼营洋货者十有八九。就北京绸缎商业的经营内容来看,清末民初的销售比例是绸四洋六,到1926年洋货的比例则大多已经高达8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