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精勤增新:奋兴实业金融支持

经营战略对企业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经营战略有多种多样。运用每种战略都有其先决条件。适用于某种革新的战略,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革新。每种战略都要求企业家采取与该战略相适应的行动。

下面我们介绍的是周学熙经营工业与金融业的战略,这需要企业家异乎常人的胆识。

周学熙的一生以建设工业为主,但在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扩展企业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他曾说:金融机关之与实业发展,实大有密切之关系,盖必先有健全之金融,而后有奋兴实业之实业;此全在主持营运者善于利用及维护之而已。利用金融机构调剂资金。1905年7月,周学熙署天津道仍兼各局总办,次年兼督办官银号。官银号即天津官银号,初名平市官银号,创办于1902年8月,次年4月始改名为天津官银号。周学熙上任之后,拟订《天津官银号总章程》,改变过去专为官方服务的宗旨,增加营业项目,扩大储蓄范围,促进市面金融流通,成为振兴天津工商的重要枢纽。

聚集各类资金,他利用掌管的各局财权,把各局官款存入官银号生息。于是他在官银号旁边,开办了博济储蓄银号,以各种储蓄方式招揽社会存款,吸收游资。在银号较大的几笔贷款中,有1906年成立的北洋劝业铁工厂、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1905年的京师自来水公司。

创办新事业基金。开平、滦州两矿联营之后,周学熙任滦州矿务公司正主任董事,因联营获利极丰,股东本应分红利也多,但周做出了“多积累,少分配”的规定,达到存储新事业基金的目的。周学熙倡议每年发给股东股息,其逾额之数仍为股东所有,按积累提存,作为创办新企业的基金。周原本想用此积累的新事业基金以备将来收回英商开平公司。事实上,周学熙却将这部分基金转用到投资其他实业中去了,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唐山厂及卫辉厂、华新银行等均依靠了这部分资金的支持。又如1921年秦皇岛的耀华玻璃公司,以后的江南水泥厂、北京自来水公司,大兴造纸厂,均是遵循“多积累,少分配”的原则用新事业基金开办起来的。

设立实业银行。他认为:国家所以开浚利源者,厥为实业,而实业之能否发达,则以银行之能否设法辅助为断。我国商业银行虽日渐增设,而实业银行尚付缺如,非由官商募集资本早为筹设,不足以提倡。1919年4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实业银行开业,总行设于天津,分行设于上海、北京、济南等处,并附设永宁保险公司。股东会推周学熙任总理,启新、滦矿、华新、耀华等大公司均是该银行存款大户,得以相互调剂金融。为华新卫辉纱厂担保发行公司债券是中国实业银行首次对企业的支持。

1926年,周学熙成立的华新银行开始营业,设总行在天津,上海设立分行,聘叶文樵为总经理。周成立华新银行的目的是专为华新纺纱公司之天津、青岛、唐山、卫辉四厂调剂金融盈缺。1931年,周学熙及其家族、挚友以华新银行归还之股本,在天津成立久安信托公司,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实专为青岛华新纱厂周转资金之用。

周学熙亲自督办官银号,总理中国实业银行,主持华新银行以来,端赖极力筹划,善于利用金融调剂,以支持实业之发展,卓有成效。如银号开办多种储蓄,银行担保发行债券,兼办保险业务等等,今日看来已极为普遍,但在当时则属创举,为后来银行业务的拓展开了先例。

周学熙创办的大企业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企业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创办工业外,又创办了金融业和信贷业,对于中国近代的工业和金融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