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凝聚人心的商号文化

晋商不是埋头业务的赚钱狂,他们对职工教育十分重视。对普通职工的生活也很关心,以便稳定人心,服务企业。由于在职伙友均不带家眷,业余时间如何引导则是一件重要事情。元朝时,运城盐商就设有子弟学校,明清时代商号培训职工,一般是通过实地训练,也有少数集中训练的。如大盛魁虽在外蒙古、俄国做生意,但是职工却在祁县、太谷招聘。经亲朋推荐,经理考核,相貌端正的十五六岁的男青年才能入选。入选后先到归化城,然后再到外蒙古科布多接受专门训练,学习蒙古语或俄语、维吾尔语,然后分到柜上跟老职工学习业务。

职工教育内容,一是思想方面,主要是日常教育。如大盛魁每逢年节,要在其财神庙内,向财神像下的一条扁担、两条麻绳、两个筐子叩头,除夕晚上,必须吃小米粥,纪念以货郎担起家的创业祖宗,不忘创业艰辛,以此为号规,200多年不改。还设有财神股、狗股,实际是对职工进行信义教育。曹家商号每年磨豆腐三次,每次磨豆腐,经理必亲自向磨神烧香叩头,以乞神灵保佑。因曹家是在东北朝阳磨豆腐发家的,以此进行传统教育。二是业务教育,徒弟入号,分给老职工带领,在实际业务中教育他们学习业务技术,将培训教育与实绩考核与增加顶身股相结合,不断提高职工的创业精神和业务素质。

各商号不仅注意培养职工信义观念,创业精神,风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注意培养职工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核算观念,而且注重职工的文化娱乐,个人价值。各行业都有自己崇祀的偶像,逢节过年参拜叩头,而且组织同乡会馆,相互帮助。大的商号还有自己的戏班,山西人喜欢听晋剧,张家口、内蒙各地群众因山西商人的关系,也喜欢看北路梆子。高平赵家、万荣潘家、祁县乔家都有自己的戏班。各地商会行社均要在一年内多次演戏,于是一个城市几乎天天可以不花钱看戏。座落在苏州城内的全晋会馆,就是昔日山西商人的办公地和戏园,今日是江苏戏剧博物馆。不少商人发财以后,还乐施好义,捐资办学,设立书院,或助赈行义,修桥筑路,办好事,从而提高了商号与商人的社会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广告。

据山西高平县文史工作者对高平侯庄、秦庄、石末、南马、北马、附城、平头、寨平、南北张寨等十几个村的访问了解,清代以来,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的几百年中,为赵家做生意的人很多。仅侯庄村传说不到百年的时间内,经商位至掌柜者100多人。现有据可查的40多人,除一部分人是侯姓商号的掌柜外,大多数是赵家商号的掌柜。这些人都是忠心耿耿,诚实可靠,终生为赵家卖力,有的是几代人为赵家服务,终生不悔。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有人谈起,还津津乐道,且以能在赵家生意中做事为荣。由此可见,赵家像晋商其他大商号一样确有一套稳定人心的办法。

除了凭借其资金雄厚,生意稳当,工资高,福利大之外,凭借的就是让人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在中原地区大部分城镇,都有山西会馆,有的是山陕会馆,如臬县的山西会馆,由赵家永升老店主管,馆内契约由老店保管,解放初还交由郭掌柜出租使用。在掘港的山西会馆供晋人聚会,还有专门停放灵柩的地方,并着人将尸骨送回故里,可算是一种慰藉。赵家商号多,在南方的很多店友,往返于山西和商号之间,沿途往在赵家商店,免费食宿。不论是在商店中的伙友,或仅是十多岁的孩子远离故土,家里人都很放心。赵家还有自家的戏班子——“青峰班”。每年定时到各商号轮回演出。特别是对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来说,能够看到家乡的上党梆子戏,无疑是一种安慰和自豪。这是一般商家所不可相比的。而且老南院的戏班行头好,演员全,把式高。演戏水平是当时州五处(泽州的五县)府八县(潞安府辖八县)一流的戏班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