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秘籍之三,没听懂或被误译时怎么办

即使你有了合适的翻译,在关键问题上也不要犹豫是否要再提问题进行澄清,并在有必要的时候证实一下你所听到的是正确的。在会谈结束前可以提议总结一下双方讨论过的要点,以确保出席的各方有共同的认知和理解。

海花曾与一家亚洲管理顾问公司的总裁一起访问上海的一个潜在项目。对方是一家大型的中德合资企业。顾问公司的总裁在此之前已经与德方高管沟通过一段时间,这次会议上他希望能被合资企业正式聘用,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

讨论开始后不久海花就注意到合资企业的翻译把总裁的话大幅削弱语气。总裁指出的合资企业的一些重大问题被说成了“小的瑕疵”--这个翻译不想原句照翻,怕惹恼自己的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翻译出总裁真正的意思,从而无法让合资企业意识到他们需要怎样的帮助。翻译为了婉转地向上司传达信息用了大量模棱两可的词汇,比如可能、也许。幸运的是,因为整个会谈是讲英文的(只有这个翻译为合资企业的中方经理翻成中文),所以海花能够及时介入并控制了局面。

如果你也遇到相似的问题,这种误译是需要及时制止的。如果可以的话,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中国人在场提醒你类似的翻译失真,哪怕他并不是你正式的翻译人员。

常识仍将取胜

写到这里,你也许会跟我们一样发现中国式的沟通如此引人入胜。即使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如果认真地聆听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你一定会领悟其真正含义。

与中国人沟通的时候,你需要摒弃一些西方的交流方式,并且保持一个开明的心态。去聆听那些“没有说”的话也是很重要的--记住你表达的是你全部的想法,而中国人只说出他们想法的一部分。你要控制住自己只想从话的表面去理解的习惯。观察身体语言,尽量去纵观大局而不是只集中在局部的一个点。与此同时,也要留心中国人会去习惯性地揣测你的“隐语”,即便是你把要说的都说了,而且说得很直白。    

还有一点提醒:不要完全执著于一字一句按我们的建议去做。运用你的常识以及明智的商业判断力,相信你能够在中国成功,也要相信中国人会欣赏你的真诚与专业。很多人对于交流上的误差都是很包容的,只要对方感觉到你的意愿是美好的,你的态度是由衷的,他们一般都会谅解。随着中国在国际化的路程上继续前行,越来越多的人会更理解你交流的初衷与做法。当你遇到困惑时,记得常识依然适用--即使是在中国!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