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2)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最常见的外国组织就是代表处(因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产生的任何利润都是非法的)和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国合资企业伙伴)。现在的规定自由宽松多了,人们也广泛地接受了外国公司。现在多数外国公司会选择成立外商独资企业,这样既保留了全部的决策权,又避免了与合作伙伴的任何潜在的麻烦。金融、电信和汽车工业是几个例外,这几个领域不允许外商独资控股。

海花母亲的公司那些年发展很顺利。在那个年代,没有很多人拥有商业的敏锐直觉和技能可以经营自己的企业。她的很多员工学到了基本的技巧后,很快离开公司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公司。

这种商业形式在中国被称为“私人投资企业”,它们包括私人拥有和个体拥有企业。截至1992年838万人受雇于私人企业。现在,城区的私人企业雇佣了6900万员工。

同样在1992年,“下海”(指成为私人企业业主或者进入商务领域开始从商)这个词开始变得非常流行,因为人们终于相信政府不会再逆转改革开放的航线。

像海花的母亲一样,10多万政府官员从工作岗位上辞职,跨入了商界。很多中国人公开地表达他们受到长久压抑的对财富的渴望,毅然加入了力量不断壮大的最早一代企业家的行列。    

随后的岁月里,由邓小平倡导的变革得到了他的继任者--江泽民和胡锦涛主席领导的政府--的进一步支持。截至2007年,中国公司有一半以上都是私人拥有的,它们雇用着整个劳动力大军的70%。它们散布在中国各地(东部沿海地区更密集些),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多种多样,是新中国经济的栋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