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气预报》30年的怀旧线索(4)

其实早该说一下节目中“城市预报”这一单元了。1980年节目启动之初,是没有具体的城市天气预报的,老百姓只能听播报员笼统地讲讲全国天气趋势,然后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来推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所谓的“穿衣指数”也只能自己定夺了。

1983年年初,《天气预报》中开始出现城市天气预报。最先登场的有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沈阳、西安、上海、武汉、成都、兰州、广州。它们以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同时出现在一张全国地图上,并按照各自的地理位置用磁铁注明天气符号和气温数字(见图1-14)。

3月15日,播报城市又增加了4个(天津、杭州、昆明、台北),连同之前的8个城市一起闪亮登场。说它们闪亮是有理由的,那时预报图制作成电子显示板,播报到哪个城市时,哪个城市就亮灯(见图1-15)。

图1-14 最早出现在节目中的8大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

图1-15 播报到天津,天津的灯就会亮(示意图)

城市预报播出没多久就得到了各大城市观众的热烈反响,纷纷要求增加自己城市的预报。于是,一批一批地审核增加,达到今天一共口播34个主要城市(首都、省会、直辖市、首府以及港澳台,并重播北京),字幕滚动播出15个城市和地区(计划单列市、革命老区、沿海开放城市、高雄以及西沙和南沙)。

34个城市预报: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西安、拉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合肥、南京、上海、武汉、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台北、南宁、海口、广州、香港、澳门。

15个滚动城市预报: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桂林、汕头、连云港、秦皇岛、延安、赣州、三亚、高雄、西沙、南沙。

从不同时期一张张城市预报图截屏中不难发现,在城市增加的显性实体背后,也见证着图形技术的进步以及美工设计的发展:从全国的“一览无余”到分片区的城市梳理(见图1-16),从拉洋片到城市地标形象窗口(见图1-17)的诞生,从生硬的画面切换到无缝隙的转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