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的料峭寒冬(14)

“在同样的国际出口环境下,中国出口与其他国家相比下跌得更快。前四个月美国整个进口需求增长率是11.5%,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只有1.8%,如果扣掉美元的贬值等因素,它的实际增长率都是负的。”

隆国强说,中国出口增长率放缓,“恐怕更多是由于中国自己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都是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政府出台的紧缩银根政策,这些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汇率上升,产品出口价格又提高不了,再加上融资难,企业一旦断了资金链,就面临生存危机。

另外,越南、老挝等东南亚的“后发”国家,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也并不逊色,给中国同类型企业带来很大压力。许多西方国家的服装纺织品进口商,开始青睐越南、印度等“后发”国。

为了缓解中小纺织出口企业生存压力,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调整了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以后出口的服装等纺织品退税率,由原先的11%调高为13%。

但是,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表示,中国产业结构上的软肋,才是出口告急的根本原因。

“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一定要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些出口企业更难了。”

实际上,出口企业转型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长时间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过程中,推动出口企业升级换代的说法已有多年。但中国的情况与日韩不同,后者仅花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升级过程。而中国因为有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出口企业的升级动力不够。

中国的产业升级,或许需要一个机会。

隆国强说,虽然现在是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困难恰恰是推动中国的出口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动力。“倒闭了的企业,可以为活下来的好企业腾出更多空间。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出口企业,从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经济界普遍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一些低附加值的企业先出局,而有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继续发展,符合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专家韩秀申也指出,这是用一种“倒逼”的方式迫使企业加速转型。

一方面,企业自身要转型升级,要想办法向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区域之间转移,形成梯度转移,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从长江中下游到长江中上游,这样不仅缓解了成本问题,还可有效推动国家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