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入世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内改革的重要推进力。开放的程度越大,对改革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市场经济已不单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更是WTO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它还成为中国不断完善发展市场经济的催化剂。同时,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也在承受着国际市场的考验,甚至开始了一场新的结构调整。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30%。尤其是近两年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迅速升级,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以60%~260%的速度高速增长。
苦乐两重天:审视出口结构大调整
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困难和挑战并没有随着新年的钟声而远去,相反正在加深,不确定性还在增加。在料峭的寒冬中,我们还看不到春的影子。
然而,在困境中,一些新生力量正在孕育、成长,它们在出口的寒冬中傲然面对冰雪。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新生力量的身上都有一个醒目的特征:结构调整。不管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还是出口地域调整,不少地区和企业正以此为主线,不断增强抵御出口风险的能力,在困境中顽强前行。
“我干企业这么多年,还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剧变。”已经在纺织行业干了几十年的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感叹道,“2009年,将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大考之年。”
感叹的当然不仅仅是徐卫民,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几乎所有出口重镇都受到影响。江苏统计部门数据显示,该省2008年进出口呈现先扬后抑态势,5月份出口增幅和进口增幅均达到最高值,之后便持续下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资源型、加工贸易型等传统产业。在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加工贸易型企业的订单比往年同期减少30%以上。海外客户履约率降低,产品和原材料库存严重积压,部分企业不得不关闭生产线,原定投资新建厂房也因故停工。
“现在武进的纺织企业已经有2/3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但是有1/3依然活得很好,这是因为这些企业无论从设备、技术、品牌等方面都有优势,在国际国内的市场中议价能力比较强。”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委书记沈瑞卿说,“不调整是死路一条。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都在上升,不调整就要受限制,现在是快调整快得益。”
如沈瑞卿所言,“快调整快得益”。纵观全国主要出口省份,尽管现在日子都比较难过,但低附加值、低成本扩张的外向型企业越多的地区,受到的冲击无疑越大。2007年企业倒闭最引人注意的是广东,对这里的一些企业,人们有个生动的描述:“雇几个人,租几间房,再借点设备,就开工生产。”这种模式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困境中都难逃倒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