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第十八 范旭东(3)

  事业也给范旭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望。1938年起,范旭东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连任四届,得以再次接近政府高层。其间政府高官企图控制永利,以谋私利,都被范旭东拒绝。范旭东坚持了企业的独立性,却深受官僚资本的重压,因此他的企业一直惨淡经营。受设备、资金短缺的影响,在大后方的“永利”一直处在惨淡经营的状况,特别是在抗战形势最艰难的 1941-1943年,永利厂几乎被压垮,每人每月只发给白米三斗,每三口人才发一块银元的零花钱。但范旭东毫不气馁,而是眼光长远,拟定了战后的事业发展。1944年 11月,范旭东赴美出席在东美太平洋城举行的战后工商国际开发会议,第二年初,范旭东与美国华盛顿进出口银行商约借款,美方破例以优惠的条件借款一千六百万美元,只要中国政府担保,即可履行放款手续。但由于政府官员和部门的相互推诿,范旭东的借款建设计划“未予批准”。同年,范旭东以参政员的身份向政府建议设置经济参谋部,制定战后建设计划纲领,同样无人问津。
  
  这个雄才大略的社会企业家不幸于 1945年 10月 4日辞世。据说,他的事业伙伴侯德榜当时的反应是“悲恸三日,足不出户”。当时国共两党领袖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蒋介石称其“力行致用”;毛泽东送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业内同仁更是赞其“私德可与事业媲美”。才子文豪郭沫若则写下了精当的挽联:天不能死,地不能埋,“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世不能语。”
  
  这个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实实在在贡献的中国人很少想到个人私利。他曾经说过自己不愿涉足冲突,而只愿开新局,他说过自己不是一个商人,“新旧冲突,在我个人极不愿意有,情肯为打开新局面拼命,懒得和腐旧的撕缠。久大当日兴办,大家都没有什么深意,说起惹人发笑。在我看,‘书生之见’比‘发财之念’浓厚得多,就是现在也不两样,要有冲突,应当从思想方面惹出来,决不料会在买卖上纠缠不已。”他自律甚严,即使在生意顺利的天津时期,家中生活还是比较拘谨。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从老家湖南乡下运来,因为这样比在北京、天津购粮要便宜多了。两个女儿出生以后,范旭东的收入不够养家,就靠妻子的一些陪嫁首饰帮补家计。他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上,所得的酬劳几乎绝大部分用于事业了;至于家庭,则完全由妻子一手打理。范旭东去世后,家中生计更为艰难,直到 1948年,永利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永利公司的所有资产平均分作十一份,其中一份的五分之一赠送给范氏遗孀作为抚恤金,这些股息才保障了范氏后人生活无忧。
  
  范旭东的企业是成功的。据说,在永利碱厂工作过的老人,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仍充满着对他的怀念。老人们说:“永利碱厂工人们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凭着永利碱厂的厂徽可以在南京的商店里赊账,因为商家知道永利碱厂的工人有钱,不会赖账。厂徽的背后有编号,也不怕找不到人。二是厂里发给每家一台华生牌电扇。”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能用上电扇,比中国普及电扇的时间整整早了三十年。1949年后,公司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演变成国营,工人们有了新旧对比,不少人私下抱怨,在国营企业还比不上在范老板手下做事所得到的待遇。
  
  跟商人参照,他是社会企业家;跟社会企业家参照,他是社会战略家。他提倡科学救国,对科研工作极其重视。1922年 8月,他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设立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关”。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建在久大精盐厂附近,耗资十万余银元,是一座能够供给一百位化学师研究之用的新型化工研究室。研究社包括有定量分析室、定性分析室、化学实验室、动力室等,并附有图书馆,购到各国有关化工等方面的书籍五千余种,专门杂志十余种。“要维持‘黄海’,又多一份开支,人皆笑范有些傻气。”由于当时资金困难,范旭东拿出董事会给他的久大和永利创办人酬劳金,用来创办黄海。他不仅用高薪聘请技术专家,还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据说,凡是燕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毕业生前三名的,他都想办法聘用,以至于在黄海研究社成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聚集和培养了三百多名化工技术人才,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建设化学工业的技术骨干。研究社后来并入了中国科学院。1949年,周恩来看望侯德榜时,称赞范旭东培养人才的业绩,说“永利”集团是“人才篓子”。
  
  这个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的爱国者还有着当时中国人罕有的人类情怀。在他进军制碱工业时,当时最新的“苏尔维法”制碱方法虽然问世已经有五十年,却一直被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所垄断,严格保密。范旭东从家中实验起,历尽艰辛,到侯德榜制碱成功后,他鼓励侯德榜写一本制碱的学术著作,以揭开制碱工业的神秘面纱。1933年,侯德榜用英文写成的《纯碱制造》一书,在美国纽约正式出版。七十多年后,我们仍可以从书的朴素前言中感受中国人的胸怀:“本著作可说是对存心严加保密长达世纪之久的氨碱工艺的一个突破。在以英文撰写的此类专著中或许是第一部。书中叙述了氨碱制造工艺方法,对其细节尽可能叙述详尽,并以做到切实可行为本书的特点。书中内容是作者在厂十多年从直接参加操作中所获的经验、记录以及观察、心得等自然发展而形成的。作者认为这一生产工艺的许多方面还需要做研究改进的工作;还认为在物理化学的这一领域中处理大量气体与液体的经验及数据应当公之于世界为其他化学工业所利用。这是出版此书的基本动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