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宣誓”(2)

    大清帝国的现状,让这批热血沸腾的青年心急如焚。“凡属炎黄种子,急宜奋起图存,誓驱鞑虏出关,否则瓜分之日立至。”黄兴等人当即于华兴会之下,再另设同仇会,联络在湖南享有盛名的哥老会,组织武装暴动。然而,事机不密,暴动尚在筹划当中,即血流成河,黄兴等人仓皇出逃,再次远渡东洋。

    短命的华兴会没有给人们留下政治纲领方面的文件,但依其行事方式判断,这个于匆忙之间成立又于匆忙之间败散的组织,与这一时期出现的其他各个小团体一样,没有挣脱狭隘民族主义的桎梏,并认定,只要使用暴力,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与华兴会相比,同年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民族主义色彩更为浓厚。这个以浙江籍人士为主的组织,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二百余年以来满洲人在江南地区的各种恶行,进行报复。他们宣称,要与我同胞共复旧业,誓扫妖氛,重新建国,以报往日之深仇。也是光复会成员的鲁迅认为,他的故乡虽非藏污纳垢之地,却是报仇雪耻之乡。这个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为政治口号的小团体中的多位重要成员皆有严重的帝王思想,他们理解的革命就是单纯的造反,以汉人皇帝取代满族皇帝。将这样的组织冠以现代革命的名号,确实有些牵强。

    在暗杀团基础上成立的光复会,虽然也和其他的小团体一样,以武装暴动作为他们革命的手段,并且广为联络江南的帮会组织,筹划起义,但他们更热衷于以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暗杀手段,去对付满族权贵。会中领袖人物陶成章效唐朝骆宾王讨武则天之例,先后两次北上京城,要“手刃慈禧”。他还异想天开,密谋在北京开设妓院,“以美人计诱满清贵族,席间下毒,以为一网打尽之计”。巾帼不让须眉的尹锐志、尹维俊姊妹意图炸死清廷要员,携带炸弹潜伏京城竟达一年之久。虽然也有徐锡麟在安庆剌杀恩铭这样可歌可泣的壮举,但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行为,终究反映的是一个团体及其成员的阴暗和自卑心理。

    如此革命宗旨和革命手段,与日后成立的同盟会,自然难为融洽。虽然也有部分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同盟会,但大多光复会成员则游离于同盟会之外,其中多位重要成员与声誉日隆的孙文关系紧张,彼此之间,常有攻讦。李燮和指责孙文,常以“诈术待人”,他联络南洋各埠的江浙籍华侨,“罗列孙文罪状十二条,善后办法七条”,送至东京同盟会总部面交黄兴,提议撤销孙文之总理职务。陶成章在东南亚爪哇、新加坡一带立报馆,办杂志,发展会员,与同盟会争抢地盘、争夺侨民。并因筹款问题与孙文发生冲突,遂发布传单,列举孙文罪状三种十四项。徐锡麟则态度坚决地拒绝加入同盟会,其原因竟然是“甚鄙逸先为人”。

    陶成章于革命成功以后不到一月,被来自革命阵营的子弹击中殒命。这位终生醉心于暗杀的光复会首脑,最终被自己人暗杀,足见中国近代的革命,始终没有摆脱帮会的困扰,从而具有浓重的闹剧成分。

    1905年夏天,孙文再抵横滨,经日本友人介绍,与黄兴首次会面。在神乐阪凤乐园的酒宴上,孙文建议把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得到黄兴赞同。7月底,一个协力从事反清革命的中国政治组织,在日本东京赤坂区的黑龙会会所成立。在讨论这个新成立的联合团体的名称时,有人提议将其命名为“对满同志会”,天才革命家孙文指出,革命的目标不专在排满,还要反对君主专制,创建共和,因此叫“中国同盟会”为好。会议接受了孙文的建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宗旨。

    同盟会当选总理孙文现场起草了盟书,被选为执行部庶务的黄兴提议:“请你宣誓!”于是,与会者纷纷在盟书上签署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们进入另一个小房间,由孙文领导各人同举右手向天宣誓,再授以各种暗号和秘密口号。宣誓毕,各同盟会员的盟书被置入一个特制的铁皮箱,加锁封存。正要离开时,不知是谁碰倒了室内一快木板,发出裂帛一般的声音,孙文当即预言:“此乃颠覆满清之预兆!”

    流亡海外多年的康有为把保皇派的大本营也设在了日本。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报》正在极力宣传他们所追求的君主立宪制,而与孙文们一向主张推翻皇权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同盟会遂将原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民报》,作为同盟会的喉舌。理论家孙文在发刊词中提出了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挑起了一场与君主立宪派的激烈论战。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大社会变革派别,错把他乡当故乡,在遥远的日本国,大唱对台戏。

    此后,财政专家孙文又开始了充满艰辛的筹款工作。从立志闹革命的那天起,此项工作一直在困难重重中进行,但坚韧的革命家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在一封写给伦敦金融家的筹款信中,我们依然看到了这位理想主义者的万丈豪情:

    大清国目前革命运动的形势就好比是一座全部由干柴组成的森林。仅仅需要一点火花就能让这座森林燃起冲天的大火。而这火花就是我所需要的50万英镑。

    崇尚暴力的黄兴则集中全力,组织一次又一次以推翻满清政权为目的的暴动。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武昌起义爆发以前,在大清帝国的南部地区,先后有8次规模不等的起义发动,然而,飞蛾扑火般的壮举,全以失败而告终,英勇牺牲者几无可数。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经过艰苦努力的工作,大清帝国新式军队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存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