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

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兴风起浪的同时,黄淮地区亦狼烟四起。变民团体之多,人数之众,势头之猛,对大清帝国威胁之严重,丝毫不亚于太平天国。由于这些变民团体大多由一种叫做“捻”的民间组织发展而来,故而后世历史学家笼统称之为“捻军”。

“捻”为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或“一伙”。安徽、河南一带农村在迎神赛会时,人们将一种特殊的纸张搓成“捻子”,蘸上油脂点燃,用来驱除疾病和灾难,类似于其他地区求神拜佛时燃香点烛之举。后来,这一地区的游民结伙外出的行为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结捻”。

黄淮地区的部分农村有溺杀女婴的恶俗,这种因为生路艰难而迫于无奈的做法导致该地区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高达五分之一的青壮男子在应当娶妻生子的时候,却不能得偿所愿。没有正常家庭生活的青壮年男人们遂成为一个燥动难安的群体,或四处游荡,或啸聚成党,此即为最初结捻之由来。自1790年代以来,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南部等地区的乡民,一直流行结捻外出谋求生计——当然少不了打家劫舍——“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十人,多者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

黄河、淮河为中国境内两条令人恐怖的河流,它给予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居民的利益远远少于它所带来的灾难。两河溃堤、决口、改道的记录不绝于史,而每一次溃决改道都是一场凶残的屠杀,滔滔黄水从天而降,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吞财噬物,幸而没有被洪水屠杀的居民则面带惊恐和绝望的神情,于荒郊旷野流浪。1850年代,大清帝国忧患深重,政府修明尽失,黄、淮河堤疏于修护,溃决不时发生。1850年,淮河在苏北决口,“徐州至扬州,方圆数千里,庐舍禾稼荡然无遗”;1851年,皖北地区久雨成灾,黄河在江苏北部的丰县地段决口;1855年,黄河在河南开封以东的铜瓦厢大决口后,下游改道北向,冲出一条流经山东半岛的新河道。流离失所而又饥馑难耐的农民,在生与死的苦苦挣扎中纷纷入捻,新一轮的结捻步入高潮。

捻军在1855年后能成功地控制着苏、淮、鲁、豫的一些地区,还必须归因于大清帝国鼓励团练自卫组织的尝试在黄淮、华北地区出人意料的失败。在南方太平天国活动的数省,上层绅士常主动组织团练和兵勇,但在皖北、河南、山东和直隶等省则不同,显贵士绅很少真正愿意亲自采取这样的措施。因为,农村的动乱非常普遍,拥有大量家财的显贵士绅都不愿把武装和不可靠的人安置在周围,他们非常愿意住在城市,在城里兴办城团或练勇,而捻军运动恰恰在乡村集镇这一层结构上,才能够蔓延扩大——集体抗税的农民、游手好闲的乡众和异端教门等心怀不满的集团早就潜藏其中。

捻军的兴起还重新激起了这一地区白莲教的复兴欲望。1850年代后期,在安徽、河南的一些村庄和集市中出现了“顺天军师” 王庭桢率领的一支约有五千人的教派军队,他们身穿鲜红上衣,手舞飞刀, 号称无敌。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无敌,几个月以后,即被政府的军队击垮。

几年之后,另一支具有白莲教传统的教派在山东归德爆发。教首郜永清预言“大劫”将降临这个世界,但他可以帮助信徒脱灾免祸。河南的一些盗匪、安徽的一支捻军先后加入了这个教派。郜永清率领他的信徒们采取的军事行动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才在政府军队猛烈的炮火中消失。

捻军在黄淮地区的侵扰不但鼓励了抗税,激活了邪教,同时也助长了盗匪活动。许多地方的盗匪纷纷打出捻军的旗号,干着杀人越货的下游勾当。更有甚者,则以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为资本,利用政府与捻军的对立,采取骑墙姿态,希望能左右逢源。出生于安徽凤台的苗沛霖就是这样一个恶棍式的人物。他在淮河中部地区控制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时而打着捻军的旗帜,干着偷鸡摸狗的营生,时而接受朝廷的封赏,极尽打击排挤捻军之能事,反复无常,毫无原则,随时都能与任何人结盟。苗沛霖的出现意味着黄淮地区的社会局势实在是糟糕透顶。

除了初期漫不经心的原因之外,大清帝国在1850年代一直被太平天国所困扰,这在客观上促使了黄淮地区各种民变武装的疯狂发展。1858年,张乐行及其友军选择了与具有围城战丰富经验的太平军结盟的道路,“听封而不听调用”,以取得太平军的帮助。这之后,他的部队夺取了淮北的大城市怀远以及洪泽湖附近的一批大城镇,扼住了来回于苏北和安徽之间的私盐贩子必经的水道,在控制这个地区的两年时间里发了横财,一时声威显赫。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的捻军也有了惊人的发展,直隶南部则盗匪猖獗。而此时,英法联军已经攻入北京。但迫于情势,手忙脚乱的帝国政府还是决定将剿捻列入议事日程。1860年底,圆明园余烬未灭,那位先在天津大沽炮台重创英军、而后又在北京八里桥全军覆灭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三千五百名骑兵、两万名八旗步兵和五千名绿营军开到山东济宁。一直到1865年5月被捻军击毙之前,这位蒙古亲王是华北平原上最忙碌的人。在大军到达济宁的两年之后,他的努力终于取得成效。在安徽亳州一次据传有二十万捻军参战的战役中,僧格林沁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雄盖世的张乐行于被俘之后,被刽子手先用铁钩从肛门里拉出肠子,然后凌迟处死。

但顽强的捻军并未就此覆灭,赖文光 任柱等人领导的东捻军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张宗禹领导的西捻军则进入西北与之呼应。僧格林沁死后,平定太平天国的两位功臣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出任剿捻总指挥。张乐行惨死后六年,赖文光在扬州被处死,张宗禹跳入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由多灾多难的农民点燃的捻火终于在帝国的腹地被浇灭。

大火之后的现场一片凋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