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并非航运世家出身,且又是中年转营航运,最初,他曾被同业讥笑为“不懂航运的旱鸭子”。但包玉刚执着追求,而且一反海派经营的规范,用银行家的稳健作风经营着极富冒险性的航运业,反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同时,他还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取得了银行的最大信任与合作,从而为其航运业的起飞增添了羽翼。当时的世界航运业竞争异常激烈,在包玉刚投身进入之前,世界上就已有不少船王级的人物,如美国“船王”卢维克、有“金色希腊人”之称的奥纳西斯和尼亚哥斯等等。还有荷兰与英国合资的皇家壳牌集团、日本邮船公司、大贩商船三井船舶公司等都是世界航运业的巨头。
即使在香港,也不乏颇具规模的航运公司。其中董浩云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之父 )更是领袖式的人物。早在 10年前,董浩云就已经组建了一个颇具实力和规模的船队以及航运集团。他从日本金山轮船公司订造的一艘名为“海上巨人号”的邮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当年这艘邮轮下水时,在日本和香港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董浩云也一时成为世界各大报章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并拥有了“香港船王”的美誉。
前面有成功的典范,相比之下,包玉刚只有一条旧船的“船队”难免显得黯然失色,甚至寒酸。航运市场就如同变化无常的海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狂风怒涛,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里占领一席之地,把稳船舵,是极端困难的。这不得不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包玉刚仅凭这么一条旧船就想搞航运业,难道不是异想天开吗?甚至有人打赌说:“如果包玉刚靠这条破船能成功,那么我愿意在香港码头上爬上几个来回。 ”这个打赌的人后来有没有食言我们不得而知,但包玉刚确确实实是以一条旧船起家,建立了一个闻名世界的“海上王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买下“金安号”不久,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山下汽船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半年的租赁合同,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这是包玉刚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短租合约,但就是这一份合约,改变了包玉刚的命运。
1956年,随着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政府遂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派遣军队占领了运河的两端,非其友好国家的船只,尤其是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不得通过。
苏伊士运河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 14%的海运贸易,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它的关闭,对于世界航运业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此一来,大多数来回欧亚的船只,就必须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路途变远,运费理所当然翻着番地往上涨,对船只的需求也忽然紧张起来。许多拥有超级货轮的船主更是纷纷坐地起价,与租户签定短期的高额合约。这时候,包玉刚买下“金安号”仅仅半年,也恰逢他与日本山下汽船公司的租赁合同刚好期满,山下公司付出了比原来高几倍的租金,才为“金安号”续了约。包玉刚就拿着这笔钱,继续购买旧船,并以四到五年的长期租约,租给货运公司。消息传开,立即在业内炸开了锅。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客户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额度高,而且可以随时提高运费。“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卢维克,以及老一代的“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初入此行的包玉刚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放着短期高价不租,却用长期的租约把自己捆死,而且租金标准还低了很多,任凭谁也想不出他到底搭错了哪根筋?
银行家的“笨办法”(1)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牟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