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现实,包氏父子决定要另找出路。父亲包兆龙主张搞房地产,他认为现如今香港人口急剧暴增,住房困难相当严重,一家几口同挤一张床的情形随处可见,另一方面,香港未开发的土地和闲置用地数量也很可观,地产生意前景诱人,投资香港的地产业必然会有一个大发展。
包玉刚虽然也承认这一点,但他的志向却不在于此。那时候,包玉刚在工作之余,常常去维多利亚港看大海,看来往穿梭的船只。看到此景,他就仿佛回到了家乡宁波。回忆起小时候跟父亲到镇江,第一次见到大海、大船的情景和自己当船长,环游世界的梦想。猛然间,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涌上心头。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70平方英里的港口,每年多达 3000万吨的吞吐量,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港的优惠条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船只,从而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而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使得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逐年增多,而贸易主要靠船运,海运业必将大发展。包玉刚看清了眼前的机会,决定到大海上开辟事业。得知包玉刚的决定,朋友们都以为他“疯了”,纷纷劝阻他:“搞航运虽然能赚到大钱,但正如古人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海上风浪无常,危险极大,有多少人搞了几十年航运,到头来却落得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下场。再说,香港搞航运的已有几十家,他们在资本、经验以及与银行的关系等方面都比你强,你能竞争得过他们吗? ”
而家中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父亲包兆龙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苦口婆心地劝他:“中国有句老话叫‘不熟不做’,你对航运业了解多少?买一条船动辄上千万,你有多少钱?你今年都 36岁了,不再是毛头小伙子,而且也有了家室,还是别去冒那些无谓的风险,老老实实跟我一起做房地产生意吧! ”
包玉刚一向尊重父亲的意见,他并没有马上提出反驳,而是摆出事实,谈了自己的看法:“房地产生意利润固然可观,但发展得再好,也是死的,带不走的;而船是可以移动的财产,在太平盛世,可以通过海上运输获利,若是遇到时势动荡,则可乘桴远走。发展海运业还能够扩展我们的进出口能力,中国大陆漫长的海岸线也提供了很多贸易的机会。可见,投资航运比投资地产更安全、更灵活自如。 ”
父亲包兆龙见儿子分析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也不再反对。包玉刚少年时的一位朋友郑炜显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鼓励包玉刚说:“你虽然未搞过航运,但你有着十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在调配资金方面经验丰富,这一点上,那些从事航运业的人就比不上你。另外,这几年你搞进出口贸易,也经历过不少商场中的风风雨雨,世界各地的行情你也都很熟悉,所有这些对你转行搞航运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倒认为不一定要因循守旧,照着别人的路子走,发挥你的优势,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 ”
朋友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使包玉刚深受鼓舞,更坚定了他发展航运事业的决心。但是,他毕竟是初涉此业,对各方面的知识和情况都不是很了解。于是,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处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还专门从伦敦邮购来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认真研读,还拜访业内行家,虚心求教,以充实这方面的知识。最大的困难还不在于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欠缺。谁都知道,搞航运,船和资金是最为重要的。可是,航行于茫茫大海之上的远洋货轮可不比近海的小舢舨,一艘远洋货轮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英镑,即使旧船也要数十万英镑,相当于几百万港元,如果仅凭包玉刚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也买不起。向银行贷款吧,此时的包玉刚只是无名小辈,一来没有资产抵押,二来又没有大财团的担保,银行是根本信不过他的。
步入航运,一条旧船起家(1)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牟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