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结缘,邵氏根基初形成(1)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接触到外来的新鲜事物了。自开埠以来,上海洋行、店铺、银行林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的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十里洋场”,处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到 20世纪初,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远东第一城”之称。
  
  “锦泰昌”——老上海最著名的染料行,创办于 19世纪末,创始人是一个名叫邵行银的宁波商人。邵家世代在宁波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当地颇有名气。而邵行银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经商天赋,少年时的一次上海之行,让他立下志向,一定要把邵氏的染料行开到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去,多年以后,他的这个宏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邵行银孤身一人从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由于经营有方,注重信誉,锦泰昌很快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日渐昌隆,邵行银也成为了享誉上海滩的殷商。
  
  1907年 11月 19日,深秋的上海,细雨蒙蒙,在锦泰昌染料行后宅,邵行银正准备吃晚饭。突然听到前堂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声音听起来十分急促。敲门的是家里的一位仆人,他告诉邵行银,太太马上就要分娩了。
  
  听到消息,邵行银顾不上吃饭,立即叫上车夫,直奔医院。他刚走进走廊,就听到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法国女医生微笑着,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告诉他:“恭喜你,邵先生,是一个男孩!”
  
  邵行银兴奋地一把抱住法国女医生:“哈哈,我的老六,这是我的老六啊!”还没容女医生缓过神来,他已经直接闯进产房去了。
  
  妻子一脸倦容地躺在床上,身旁就是已经包裹好的新生婴儿,婴儿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邵行银还是如初为人父一般,难掩喜悦,他抱着儿子,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依据邵家的族谱排行,邵行银为自己的第六个孩子取了个古怪的名字:邵仁楞。也许今天,人们对邵仁楞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提起“娱乐教父”邵逸夫,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邵仁楞就是今天被人们敬称为“六叔”的邵逸夫。
  
  邵逸夫的一生注定与电影结缘,他出生于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他的出生地上海也是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地,他的世纪人生也随着中国电影历经艰辛、坎坷、磨难,最终走向辉煌。但是说起邵氏家族和电影的缘分,还是应该从他的父亲邵行银开始。
  
  当时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刚刚传入中国,还处于默片(无声电影)时期。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电影还是一种特别新奇的玩意儿,谁都不明白,那么一块儿白布上,怎么能凭空出现山水树木,人物牲畜为什么可以在上面活动起来?但是,善于经商的邵行银的关注点却与众不同,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感到电影这个新兴的行业必将会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前景。
  
  于是,就在别人还在对电影这个新奇的事物充满着种种猜测的时候,邵行银已经捷足先登,打起了电影的“主意”。耳濡目染之下,邵氏兄弟们也对电影娱乐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当然也包括少年邵逸夫。邵逸夫的长兄邵仁杰毕业于上海著名的神州大学法律科,曾经是一位律师,后来转行到一家银行担任经理,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是他却毅然放弃了人人都羡慕不已的高薪工作和如锦前程,在父亲的授意下接手了一家名为“小舞台”的剧院,并改名为“笑舞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