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即为归乡 —Karunesh和《道禅》(1)

生命不是虚幻的,生命是自然开始的延续;生命不是被禁锢的,生命是奔放和自由。

最早听到 Karunesh的《道禅》,是在一个夜晚,BBS上只挂着几个注册了的名字和零星的隐身人。打开那个名曰“道禅”的帖子,钟声和磬声循序而起,空气在心田里被震动出涟漪。仿佛砖石垒成的古老帝国中,曾经的欢笑皆隐没,唯有后来人悄然伫立,独自凭吊。风过耳时,有铃声在寂寥地回响。这个时候,钢琴和电子乐以强大甚至悲壮的气势进入,令人心神骤然肃穆。一个男声,犹如古印度的行者,又像古波斯的青年,麻衣、白衫、赤足,神情悲悯地吟唱开来。

这是怎样的一份情怀啊!

我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年轻的行者只唱了寥寥几句,余下的乐声如风沙,如云雾,

深切铺陈,直至结尾处,重归悠远的钟声。这第一首的曲目叫做《庙堂》。与我们亲近的庙堂音乐不同的是,它没有丝竹管乐齐奏;但与我们心灵的庙堂相近的是,它安静、空灵,有一丝忧伤。而这张专辑的封面竟然是两位中国古人于松下对坐倾谈,草席铺就坐榻,清茶端在手中,山林幽幽,云波浩渺。专辑里的10首曲子,唤做“庙堂”、“问道”、“吐息”、“忘忧”、“禅悟”、“茶茗”、“无相”、“尘世”、“求索”和“道禅”,这几乎应该是属于我们的民族音乐了吧。

仔细再看介绍,却发现不是。

音乐的作曲是一个叫做 Karunesh的德国人。啊,又是德国,这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已经拥有 Oliver Shanti这样的灵魂音乐书写者,Karunesh竟又出自这里。

我看到了他的经历。

Karunesh1956年生于德国科隆,十几岁时就已加入乐队。他学习的是图形设计专业,但一直觉得这不是他生命中真正期待的事业。一次严重的摩托车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两个星期在生与死之间的徘徊,令他毅然决定放弃他原有的工作。1979年他听从心灵的召唤,开始了印度之行。在 Poona的阿什拉姆(印度教徒隐居地),他为自己取了个宗教名字—Karunesh,在梵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怜悯”和“同情”。

这让我再次体会老子的名言: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如果不是这次“接近死亡”的经历,恐怕茫茫然的Karunesh更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设计师。而生死于翻掌之间,令蒙昧的灵魂苏醒。

想是四平八稳的生活不容易酝酿出彻底的革面和转身吧。那些亲历到生命里的悬疑、奇迹,乃至厄运的人,会更深地经验生命原动力的爆发。原本是对自身困境产生了焦灼,进而扩展成对生而为人的神秘性的自觉探询。徘徊和无解,促使精神之旅蓄势待发。

Karunesh开始了游历生活,由被动地随波逐流到主动的上下求索。

也因此,我们有幸听见了他创作的一系列灵歌。

1984年,他的第一张专辑 Sounds of The Heart发行了。一经问世,它迅速成为“新古典音乐”市场中的销售冠军。1985年,他的另5张专辑也成绩骄人。其中包括了 Colours of Light,Heart Chakra Meditation和Secrets of Life。作为第一个把世界音乐紧密融入世纪音乐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尊敬。凭着 45万张 CD的销售量,Karunesh确立了自己在世界顶尖 New Age艺术家之间的地位。1992年他移居夏威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