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觉察到儒者的无奈心态,并且已看出儒教具有广阔的前景。武帝虽没有接触民众,但他是想象力丰富的人物。
“已经与父亲和祖父时代不同了。如时代变了,施政方针也必须改变,总是恪守无为自然的黄老之道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武帝这么思考着。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积累的财宝充满国库,银两不计其数,谷物满仓无处可藏。如武帝想开拓什么新事业,有充裕的军事财力做后盾。
“必须有所建树。”
年轻的内心想到的是行动。
国家有机构、行政、法制、经济、国防、产业、伦理、秩序。——在新时代,所有的东西应追求崭新的形式,并希望将上述各项也纳入新形式中。
武帝所憧憬的新时代,实际上是中国的诞生。
功罪暂且不论,从武帝时代以后的两千年,到封建中国因鸦片战争崩溃,社会持续保持着与武帝时代相同的结构。在两千年间基本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是令人震惊的停滞。
秦朝统一中国的大业由汉帝国继承,在武帝时代使其完成,并将其延续到19世纪。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人们期待强大力量的出现,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支撑了两千年。
制定理想的模式,并将一切强行纳入其中,只有这种积极的儒学才是杰出人物所选择的理想武器。武帝能支配封建国家的形式,且超越了王朝更替,面向未来长久维持下去,都是因为发挥了儒学的巨大威力。
血气方刚的少年武帝,在登基第一年的建元元年十月,召集群臣,让众人举荐贤良、公正、直言、极谏的人士。
从太子时代起,武帝就喜爱儒学,这在朝廷大臣中人人皆知。
“今后是儒者的时代。”
很快,就不断出现了迎合者。
“申、商、韩非、苏秦等言论扰乱国政,钻研这种学问之辈,请准予罢免。”
丞相这么上奏,其意为只能任用儒者。丞相已觉察出武帝这种心情。
成为御史大夫的赵绾建议在城南修建“明堂”,即为孟子所称的“王者之堂”。在儒家的理想中,政治和礼乐中心被视为神圣的场所。他还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培。
申培受到最高礼遇,他从遥远的鲁(山东省)被召到国都长安。据《汉书》记载,使者带着“束帛加璧”的礼物,用“安车蒲轮”前去迎接,这是指用蒲叶裹着车轮,以减少颠簸的贵宾车。《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关于“安车驷马”的记载,其意为由四匹马所驾辕的车,这与特制的专车没有多少区别。
就这样,武帝打算着手进行新体制的准备。在他周围,开始形成有学者参与的新官僚集团。
可在宫廷中,即使皇帝下旨意,也有令他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皇帝的祖母窦太后。她把17岁的孙子当成孩子看待,她认为武帝热衷于新思想,是不能依靠的小毛孩——即使已登基,把一切交给他也是危险的。
窦太后酷爱黄帝、老子之言。丈夫文帝在位时,她已双目失明,这使她变得更加固执。丈夫死后到了儿子景帝时代,窦太后强制家族成员阅读“黄老”。这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无论如何必须照办的一种狂热信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