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肾虚就吃六味地黄丸
肾的精气从作用上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受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那么,什么样的症状才是肾虚?如何辨别肾阴虚与肾阳虚呢?
在临床上有些患者会告诉医生他肾虚,医生随口问他,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患者会说肾虚还分什么阴虚和阳虚呢?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他,如果分不出来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那么就无法治疗、没法开药。医生再问他平时哪里不舒服,他就说自己经常腰膝酸软,怕冷、疲劳、阳痿、早泄。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就让他吃六味地黄丸,这样病人吃了真的会有效吗?未必。
现在我们一谈到六味地黄丸就想到是补肾的,一谈到肾虚,就要谈到六味地黄丸,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我并不是说六味地黄丸不好,我们找这个方子的出处来看一看。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的儿科医生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这本著作。六味地黄丸是钱乙把汉代医家张仲景的 “八味地黄丸”中的附子、肉桂去掉组成的方子。钱乙是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小儿先天发育不良的。过去出生的小孩,有很多有先天不足的毛病,那时叫“五迟五软”。“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钱乙用六味地黄丸来治小儿的先天发育障碍很有效。我们知道小儿先天阳气是很充裕的,他不发育、不长个,不是他的阳气出了问题,而是阴出了问题,也就是有形的东西出了问题,所以钱乙把附子、肉桂这两味补阳的药去掉了,他是个聪明的医生。我认为后世常用六味地黄丸来补阴是不合适的,不能盲目地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虚。
求根问源:关于六味地黄丸的事
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跟着我的老师在临床上看病。有一次我给一个病人开了一个六味地黄丸的方子,老师就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脚,让我重新开。有时老师会直接把方子拿过去,重新写上金匮肾气或者是桂附地黄丸。我苦思冥想了很多年,仍然不得其解。
后来,我跟了一个道家的老师,还是学中医。有一次要开六味地黄丸,那个老先生没拿脚踢我,而是用手捅了我一下,就直接把处方抢过去了。当时我很纳闷,心想一定要问个明白。那位老先生跟我解释说,六味地黄丸是给孩子吃的药。但是当时我还是不明白,因为患者有阴虚的症状。我问老师时,他问道阴虚该怎么治呢?我便说补阴啊。老先生又问我补阴怎么补?我回答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都是补阴的。这时候老先生非常郑重地告诉我说这些药补不了阴的,而且世界上也没有能够补阴的药。他说阴亏只能滋阴,保证患者体内的水分不再过多地流失就可以了。老先生继续问道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我便回答阳就是我们的气,鼓动机能;阴是有形的东西。听完这一番话,老先生便很形象地打了个比方,说既然是这么个道理,那补阴岂不是在人五个手指头以外再补出一个手指来?听完他说的这番话,我的疑惑也就彻底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