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隋炀帝离亲叛众的预言(2)

还记得北周窦毅的那个女儿吗?据《旧唐书》上记载,这小丫头刚出生时,头发竟然和身体一样长,看起来毛绒绒的。当时窦毅对妻子说:“这小东西长得这么怪,长大了以后不要乱嫁,一定要找个最有前途的。”

这句话可把小姑娘耽误了。那年头皇权当道,一个人有没有前途跟他的本事没关系,有本事反倒有可能带来祸患,这小姑娘一耽误就耽误到了16岁。16岁搁现在还在家里跟爹妈耍情绪呢,可那年月如尉迟繁炽才10岁就嫁人了,这丫头都16了,属于大龄未婚女青年,属于剩女。

窦毅没办法,就在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来求婚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可以把这丫头快点领走,怎么样都随你,窦家不管了。

来求婚的人是有不少,可大家把箭都射到孔雀屁股上了。正当窦毅愁眉不展,年轻的李渊跑来了,他左右开弓,嗖嗖两箭,全射在了孔雀的眼睛上。窦毅大喜,就把女儿嫁给了李渊。后世有称选女婿为“雀屏中选”,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窦氏嫁给李渊,专心致志生儿子,一口气生了三个大胖小子: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吉。老三的哭声跟狼叫一样,听起来特别恐怖,窦氏疑心是个怪物,就趁李渊不注意,将老三扔了。可老三又被好心的保姆给捡了回来,然而他长大后终没能逃过去二哥的毒手。

李渊喜欢良驹宝马,隋炀帝听说后,也添了这么一个爱好,养起良马来,非要和李渊比拼一把。隋炀帝就是这种原始思维,看别人玩什么,他就玩什么,还非要别人说他最会玩,说他玩得最好才行。窦氏情知不好,就让李渊快点把所有良驹献给隋炀帝。李渊抵死不肯,没过多久窦氏就死了。

果然,隋炀帝开始找李渊的麻烦,李渊迫不得已,忍着心疼,将所有宝马献给了隋炀帝,并表示玩马的本事是隋炀帝最大。隋炀帝大喜,立即升李渊做了右骁卫将军。

升官当天,李渊哭了,他对三个儿子说:“当初爹要是听了你娘的话,早就当上这个官了。”

“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这是《旧唐书》上的记载,应该不是瞎掰。正因为不是瞎掰,才给我们带来一个难解之谜:这个李渊不过就一官迷而已,他又如何能够在群雄争竞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的呢?

这个答案,有个人为我们提供,他就是徐文远。

隋唐年间,儒生徐文远门下有两名弟子:一个叫李密,头脑聪颖,胆气过人;另一个叫王世充,来自西域,原名支行满,到了中原随继父冒称王姓。王世充师承徐文远,学了不少古书古籍。

学成之后,两名弟子分头下山,各自捞世界去了。

李密混得不是太明白,被抓了役夫,暴力抗法,打伤了差役,逃去瓦岗寨落草当了土匪。

王世充混得比李密要明白,很快升任江都郡丞,并奉隋炀帝命令,带了几万人去征剿刘元进。王世充驱兵大进,刘元进死,余众溃散。

王世充召来先投降的人,在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为誓,约定降者不杀。刘元进溃散部众原本想入海为盗,听到这个好消息,纷纷跑来自首。等这些人都到了,王世充把他们带到黄亭溪,让他们挖坑,坑挖好了,直接把这些人推进坑里埋掉了,一次性埋掉了3万余人。

隋炀帝大喜,认为王世充有将帅之才,对他越发宠信。

没多久隋炀帝被干掉了,天下大乱,李渊带儿子李世民潜入长安,而王世充则雄心勃勃与大师兄李密争夺天下。

王世充与李密交火几次,互有胜负,总的来说,李密输的面较大一些。两军决战前夕,李密很慎重,召开战前扩大会议,群策群力。单雄信等骁将都认为王世充兵力虽多,但不堪一击,不愁打不死他。只有魏徵表示不同意见。

魏徵说:“我军精兵骁将伤亡很多,大家心身疲倦,很难应敌。况且王世充缺粮,志在决一死战,不如挖深壕沟,加高壁垒以拒敌。过不了十天半个月,王世充粮食吃完了,必然自己退兵,那时再追击他,没有不胜的。”

大家听得直摇头,说:“你这是老生常谈,就没点新鲜的?”

魏徵气得跳起来骂:“这是奇策啊,怎么能说是老生常谈呢!”

魏徵一生气,就跑掉了,逃到李建成门下。后来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杀了,结果魏徵又成了李世民的长工,这是后话。

李密和王世充展开了总决战。万万没想到,王世充的花活太多,他事先找了一个和李密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藏在军队里,等到两军正激烈地打成一团时,他拖出那个假李密,大声欢呼“捉住李密了,捉住李密了”……李密的部下一见大惊,顿失斗志,四散而逃。王世充举重若轻,轻易获胜,于洛阳建都,国号为郑,开始与李渊争天下。

既然要争天下,就不能不广招贤士。王世充树了三个牌子:一个牌子招求有文学才识、能成就时务的人;一个牌子招求有武勇智略、能带头摧锋陷敌的人;一个牌子招求遭受冤屈、郁郁不得申说的人。

这几块牌子一立,就见门外人群黑压压的,有跑了来念诗给王世充听的,有跑了来要当大将军的,有跑了来诉苦说冤的。起初王世充还硬着头皮认真地听,不过半天,就听得耳朵轰鸣、眼睛发黑,再也听不下去了。

王世充的脑筋太原始,想到现场办公,原以为他老人家明察秋毫,秉公明断,众百姓会感激不已,伏地膜拜,等真的着手干起来,才知道此前预想不过是原始思维的想入非非。反观大唐,由于设立了系统完善的文官体系,百官各司其职,李世民就负责问候百姓,这王世充哪有个赢的机会?

事实上,到得李世民杀气腾腾来打王世充时,王世充已经没有还手余力了,将士们每天都偷着往李唐阵营中逃。王世充急了,就把将士们的家属收入宫中当人质--谁敢投降李唐,就杀你全家!

史载,王世充收将士家属女眷数万人入宫,三餐供应不上,每天都要饿死十几人。这是最典型的行政组织能力匮乏,王世充差就差在这里,他注定不可能赢天下。

而王世充在当时诸多的草头皇帝中已经算是优秀的了,李世民的对手不过是这些人,坐拥天下当然不会有什么悬念。

别人都原始思维,那么李唐家族的精神状态又如何呢?

这还要从大唐开国第一疑案“玄武门兵变”说起。

话说有一天,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趁夜伏兵玄武门,将他大哥太子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给宰了,然后一把推开父亲李渊,自己当起了皇帝。

这个案子非常蹊跷,蹊跷在老三李元吉的政治立场。

照一般情理,按社会博弈学的基本规律和法则,李元吉不应该和太子站在同一阵营。太子之位,老大被立,老二和老三也就没了机会。无论是对老二来说,还是对老三来说,干掉老大是最划算的买卖,老三李元吉怎么会跑到老大的阵营中去呢?

对于李元吉来说,最聪明的做法莫过于忽悠二哥李世民动手宰了大哥,自己坐享其成。据史料记载,李元吉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但后来计划又如何走样呢?

原来李渊的三个儿子,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都生得好看,偏偏这个老三李元吉也不知基因上哪儿乱了,生得狰狞恐怖,丑陋到了极点--前边说过,他出生时哭如狼嚎,吓得窦妈妈将他丢过一次。这种情况,决定了李元吉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就因为长得丑,李元吉纯粹是对付着活着,心中有难言的酸苦滋味。

即使到了这种程度,李元吉也坚持着没有变态,不容易啊。!终于有一天,李元吉时来运转,他竟然娶到了长安城第一美女--杨妃。

男人是女人的价格,女人是男人的标签。李元吉的心理总算平衡了,他感觉自己终于可以和二哥平起平坐,一同商讨干掉大哥的大事了。虽然二哥比他长得漂亮,但自己的老婆比二哥的老婆美貌,两家男女的容貌平均值拉到了同一条水平线上了。

于是李元吉和李世民相互间的走动越来越频繁,还经常相互送礼。李元吉想把李世民手下最能打架的尉迟敬德挖到自己身边来。尽管尉迟敬德不答应,但这事表明双方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友好的。

正走动间,李世民突然……

突然怎么了?不知道。史书上只是发表了严正声明,声称李世民和弟媳妇杨妃两人的关系是清白的--“未及于乱”。意思说,他们两个没有上床苟合,真的没有那个。没有就好,好端端的一家人,可千万别因为这种事……

几天后,李元吉在路上遇到了李世民,顿时血红了眼睛,拔刀就冲过去,身边的人死死拦住了他。幸亏是把他给拦住了,不然,李世民的身后站着秦叔宝和程咬金,这两个人打不死他才怪。

不是说“未及与乱”吗?那怎么亲哥俩还弄到这分上了呢?

“未及与乱”,这话是李世民说的。史载,唐太宗李世民首开干涉史官记载之先河--让史官把资料拿过来,由他重新修过。史官抗议:“要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警戒后人。”唐太宗答曰:“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舆论阵地吗,还是要加强引导,加强正面宣传……”所以李世民亲笔改定,曰:“我是清白的,我和弟媳妇真的没干什么……”这都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了,他还在忽悠,真拿他没办法。

改过史料后,李世民又把修改史料这件事也改过了:

上曾谓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

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

太宗阅实录,至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太宗杀其兄太子建成、弟齐王元吉事,见语多隐晦,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且看事情真相--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偕三弟齐王李元吉上朝,经过玄武门,突见前面伏兵齐出,两人掉头策马就走。李世民随后追来,李建成回身疾射,不中。李世民张弓搭箭,噗,把他大哥射了个透穿。李元吉策马狂逃,李世民在后面穷追不舍,追着追着,不提防脑袋撞在树干上,跌下马来。李元吉返回来,死死勒住李世民的脖子,眼看就要将他勒死,这时尉迟敬德驱马赶到,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太子府与齐王府闻知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图谋不轨,大怒,合力围攻秦王府。秦王府守将力有不逮,情急之下,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脑袋隔着墙扔出去,外边的人发现太子和齐王已死,攻势大挫。秦王府的人趁机冲杀出去,太子及齐王满门被杀光,吃奶的娃娃也没留。杀到最后,只留了一个人:杨妃!

众人用一顶轿子把杨妃给李世民抬了过来,此后李世民就不再管她叫弟妹,改叫爱妃了。

华丽的大唐文明,是从原始野蛮开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