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研究工作,张居正一发言,如果不符合赵贞吉的胃口,他动不动就会说:“切!这哪里是你这个年轻人所能晓得的!?”
平时同僚间适当进行交流,谈论学问上、意识形态上的事,赵老兄更是不客气,很轻蔑地说:“切,浅学!夸夸其谈谁都会,可是,你懂什么呢?!我看你也就是懂点韩非子那点邪说罢了!”
对一个自视甚高、自认为满腹经纶的堂堂高级领导干部来说,老干部赵贞吉的话和他说话的态度,简直就是轻蔑乃至侮辱了。这是张居正从来就没有遇到过的。
从张居正进入官场以来,最有名的大佬,也就是严嵩、徐阶和高拱了。这三个人,都对张居正非常器重,无不高看一眼。
可是这位赵兄,不知道是哪里冒出来的一头瘪蒜,居然如此对待他,张居正实在难以忍受啊!这一时期的张居正,很苦闷呐!
一向深有城府、自称不能轻易和别人说心里话的张居正,也忍不住给一些人写信,发起了牢骚。诸如“人心叵测,时事艰难”啦,“茹苦而不以告人”啦等等,用专家韦先生的话说,前所未有的挫折感,使得张居正颇是沮丧。
怎么办?束手无策,任凭别人骑在脖子上撒尿吗?这不是张居正的性格。
实际上,张居正连一个月也没有忍受,就采取行动了。
是不是拍案而起,和赵贞吉针尖对麦芒干了一场?不是的。
估算一下实力,张居正恐怕未必能够有必胜的把握吧?要知道,按照常规的斗法,高级领导干部间交锋,充当主力军和先锋队的,都是“议员”,而他的对手,那头突然冒出来的瘪蒜,兼任着“议长”啊!
况且,真的这样干起来,在张居正看来,也未免太大众化、太小儿科了吧?这,同样不符合张居正的性格!
那是不是引退呢?惹不起,咱躲还不行吗?这是当时官场中人遇到难题时常常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
可以肯定,张居正有过这样的念头。他在给别人的信里明确表达过,说现在实在受不了啦,“惟当引去”!但是,估计,这也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轻而易举不战而降,那能是他张居正的风格吗?
那会是什么策略?连环计是也!
当然,张居正也可能犹豫过,反复斟酌过。算来算去,还是这个计策最好!
那就是,积极斡旋,把下野两年的高拱请回来!或许有人会问:这是什么连环计啊?我告诉诸位,请回高拱,一举三得!
首先,证明张居正是个言而有信的君子,有利于巩固他和高拱之间的友谊。张居正曾经对高拱表白过,时机成熟时,要替他转圜,请他回来。现在,自己采取实际行动了,够朋友吧?尽管,张居正未必真的相信友谊,但是顺水推舟又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高拱一回来,必然会和赵贞吉发生冲突,不冲突也得冲突--有他张居正在暗地里做手脚,不怕他们不冲突,张居正有这个把握。一旦冲突起来,胜算的,绝对不会是那头瘪蒜!
最后,高拱一回来,李春芳的首相位置就算到头了。先让高拱出面,干掉这位老好人再说!
这些,不是我主观分析出来的,是有充分根据的。与张居正同时代的有心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沈德符,还有一个叫于慎行的等等,这些几乎与张居正同时代且谙熟内幕的人,几乎异口同声都这么说了。《明史?张居正传》也是这么记载的。
明史专家韦先生根据历代前辈提供的史料证据,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居正此一连环计算,是将高拱抬出来,并推到第一线,用以压制赵贞吉,俟机接代李春芳首相的权位,为高张携手执政铺平道路。”
那么,既然一举多得,为什么还说张居正会犹豫呢?
因为,张居正实际上未必想让高拱回来。他内心真实想法是自己急于当国执政,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强势人物请出来压在他的头上呢?连恩师徐阶,张居正也没有因为重于丘山的恩情,就手下留情,何况是友情呢?在张居正的心目中,所谓友情,是不是真实存在,即使存在,会不会长久?都是疑问!这是我的推论。反证就是:如果张居正真想让高拱回来,徐阶下台一年多了,为什么此前他不积极斡旋请高拱回来,而只是迫不及待地谋划自己“更上一层楼”呢?
既然内心不情愿,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还想出这样一个连环计呢?以我的判断,还不仅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这么简单。张居正一定反复算计过了,即使他不主动斡旋,高拱也必然会回来的!
最最关键的因素是,当今的最高领导人,对高拱的感情太深了,他是实在没有办法才不得不同意高拱下野的。高拱回家的时候,隆庆皇帝给他很高的礼遇,还专门派人护送,恋恋不舍极矣!自从高拱走了以后,这位天天想着美人儿的最高领导人,就像思念某个不能相见的美人儿一样,思念高拱不止!
据知情人于慎行的记载,当时隆庆皇帝同意高拱下野,实在是迫不得已,高拱一连递交了十二次辞呈,才“不得已策罢之”!另据和张居正几乎同时代、被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之一的郭正域的说法,高拱被徐阶逼下台卷铺盖回新郑老家以后,“上思公不置”!
张居正位在中枢,又曾经担任过隆庆皇帝的老师,对这个弟子兼上峰,他必是了如指掌的。这些情况,张居正不可能不清楚。
既然如此,那这位最高领导人在和美人儿厮混的间歇,突然想起要召高拱回来,就是很正常的了。这样的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
精算得失使出连环计(2)
当权不过如此
郭宝平